论我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体现

时间:2022-08-24 05:27:19

论我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体现

[摘要]21世纪的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如何真正发挥出“多元化风格”音乐的优势,使得中国当代电影音乐文化在保证内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型个性的彰显,是当代电影音乐创作的又一课题。本文对当代电影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态势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影视音乐的特点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多元化;创作;动机

电影是艺术的综合体,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电影里我们可以听到最美妙的音乐,欣赏最优美的音乐伴奏的舞蹈,感受音乐为幻影制造的诗情画意。而音乐则是最能体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正如瑞典籍伟大导演伯格曼所说:“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是和电影最相似的。”这句话,曾经引起了无数人对电影音乐的兴趣。声音与画面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两种基本形式,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般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音乐又是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和音乐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深层次的关联。在当代电影艺术创作中,并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可以知道早期的中国电影故事内容是以戏曲表演为主的。从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1904)片断,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当时中国电影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从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的。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音乐内容主要由当时的流行歌曲和其他选配的伴奏音乐共同完成。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音乐的流传和创作是相当广泛的,遗憾的是,建国后到“”期间,电影音乐的创作形式却相当单一,直到“”后“第五代”电影人的崛起,才使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真正复苏觉醒。

一、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文化特征

1 音响与画面统一。

音乐是最具感情的艺术,由于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多义性特征,它涵盖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比画面和特写镜头更为广阔。当代电影声音的三大要素是:音乐、音响、语言,因此在这一综合艺术中,声音已经无法与画面剥离。音乐因其融入画面,成为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自身的特性也已“不再是原来含义上的那种一般的‘音乐’,确切地说,已不复是其本来的自身了”。因此,对具有新性质的电影音乐研究,首先应在声画结合的前提下进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电影中声音“清晰度”已经与画面“清晰度”相当,不论是从技术条件还是艺术实践方面,视听因素的结合都达到了平衡。“在媒介界定的意义上,电影可以表述为:以具有画面性质的连续影像力为依托的影像和声音的综合性媒体”。所谓综合性,感受方式的感受构成之综合性。在听觉范围内,人声、自然音响与音乐三者在录制中也都可以进行声音的总体构思。这进一步将电影中的声音,尤其是视听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声音与画面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画面获得声音后,不再各自为政,画面的声音作为电影语言的语汇,在相互渗透中实现和谐统一,共同创造着银幕形象,构筑视听时空。当初曾激烈反对过声音的电影;如今在声音及声画的结合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纵观电影理论百余年在声音问题上的研究发展,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有关声音的理论意识已经由传统的“画面为主,声音为辅”的“从属”意识,转化为视听共存的“综合”意识。《黄土地》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导演的一部立意清新的唯美电影,电影中多用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展现黄土高原的自然背景、文化思考、生存状态及民俗风情等。影片中出现大量的静止画面,如一头牛、一把犁、一副水桶、一盏油灯等不一而足,这些静态的画面中插入非常和谐的音乐和静止的画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天地。而《红高粱》是我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于1987年导演的一部电影,电影一开始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原上,一顶鲜红的小轿中坐着故事主人公九儿即“我奶奶”,几个彪形大汉赤着上身抬着小轿迎娶“我奶奶”,地上掀起一层层土浪,按当地的风俗新娘在迎娶的路上抬轿人要颠轿,故事一开始就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画面勾勒出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在画面的晃动中音乐响起:高亢嘹亮的唢呐奏出动人心魄的旋律,小镲奏出热闹的节奏――特有的陕北鼓乐热情而豪爽,把一个迎娶新娘的酣畅情景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时的音乐把观众引领进一个鲜活的生活之中,音乐使画面充满了灵气和动感。

而合唱音乐的出现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的表情性因素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和非语义性特征,使音乐能够独立于画面存在,对刻画主人公的艺术形象起到重要的审美作用。

2 视觉与听觉的统一。

电影的本体特征是:以时空方式存在,以声画结合为基本艺术语汇,塑造视听银幕形象,视听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决定了视听艺术的欣赏者必须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器官,以共同接受的方式,完成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感受。视听综合感受方式使观众把电影画面和音乐在视听感官认同中,结构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当音乐与画面同时诉诸观众时,视听器官则通过大脑做出迅速的交流、联想和反馈,从而得到更为复杂的,与单纯听赏音乐或观看画面不同的艺术审美感。电影音乐不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它包含了一般音乐缺少的视觉信息。最终,画面与音乐共同塑造出一个综合的视听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中国影片《英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这些是具民间历史性的动作电影,音乐和画面都很唯美,特e是音乐很具中国古典风格,完全融入剧情对场景描述的需要。在这里,为了达到某种特殊审美需求,创作者对音乐乃至音色进行了标新立异的特色探求。例如在《英雄》中,为了寻求最佳的音效和表达方式,作者用二胡的弦换在小提琴上,终于找到了介于二胡、马头琴与弦子之间的独特音色。而电影中小提琴与古琴音乐音色的成功融合,更成为电影音乐的经典片段。

二、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多元化

21世纪的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局面。作曲家已不再单纯满足于把音乐作为电影的附属品去填补语言与音效的空白,而是根据影片的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人物、情节,打破了传统规则的创作模式,并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或引经据典,或洋为中用,或中西合璧,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影片本体风格,并参与揭示影片主题。同时,电影音乐还紧扣时代脉搏,充满个性化色彩和生活气息。特别是在制作、出版、发行渠道逐步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电影音乐专辑先于影片本体发行已完全成为可能。多元化的电影音乐满足了不同风格影片以及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需求,观众因为看过电影而记住了电影音乐,而还有一些观众则是因为喜爱某些电影音乐而走进电影院去观赏影片。

1 古典音乐风格。

对于古典音乐的界定,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我们一般理解 为由西方音乐史囊括的著名作曲家创作的存世作品,或沿用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创作的现代音乐,早在默片时代,大量的古典音乐就被用来在影片放映现场掩盖放映机的噪声和烘托现场气氛,进入“有声片”时期以后,原创音乐逐渐成为主流,但仍有一些导演和作曲家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古典音乐,并使其与剧情有机融合为电影增色,

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数次引用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著名的乐曲在片中成为一种象征:琴童小春只有达到这首作品的程度才能证明学有所成。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这部电影的音乐太出色了,不管是原创音乐,还是片中主人公演奏的巴赫、柴可夫斯基等大师的作品,都很具艺术震撼力,对烘托人物、情节和强化主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运用。

(1)以中国传统民歌为创作动机。在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上,民歌是最早形成的。人们把思想、感情、愿望等通过曲调和唱词表达出来,歌声伴随着他们劳动生产、社交、娱乐活动。这样的情景,在我国电影艺术欣赏过程中是耳熟能详的。作曲家们通过深入生活,收集第一手音乐资料,汲取民族音乐的元素,提炼民族音乐的精华,将人们以歌代言的生活再现于银幕之上。

当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民歌的运用,突出了各民族的特色,生动地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增强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民歌中旋律和歌词的结合,起到了概括影片涵义的作用。它们既交代了电影的剧情,又表明了剧中的环境,更在渲染气氛的同时激起审美者的情感波动,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除此之外,民歌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等方面也起着显著的作用。如19s7年为我国捧回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其中充满北方平原浓郁乡土气息的《颠轿歌》、《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民歌,让人们感受到“我爷爷”与他那一辈最终投入抗日斗争的庄稼汉们朴实、率真与豪放的性格。而2001年获奥斯卡原创音乐奖的影片《卧虎藏龙》中,则有一段罗小虎的情歌,演唱的是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这段音乐对于人物性格塑造和刻画起到的作用也是别具特色的。在2005年的影片《花腰新娘》中,则插入了彝族民间歌手李怀秀为影片演唱的一段“海菜腔”。“海菜腔”是由彝族人民在水上劳动形成的原生态民歌,高亢的演唱方式和具有穿透力的嗓音,颠覆了观众对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柔美记忆,成就了另一种艺术之美。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它经过了千锤百炼,如果在中国当代电影中运用得当,将有助于音乐形象的描绘,提升电影的整体效果。

(2)以中国器乐为表现载体。我国的民族乐器有拉弦、吹奏、弹拨和打击等类e,每种乐器都充满了丰富的表现力。在这些各有特色的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器乐类型。

在电影《芦笙恋歌》中,作曲家雷振邦选用了拉祜族音乐常用的民族乐器芦笙来为歌曲伴奏,还从拉祜族的民间山歌曲调中,提炼出了电影主题音乐的旋律。1980年的《孔雀公主》,用葫芦丝演奏了云南德宏傣族山歌的动人旋律,把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演绎得美轮美奂,而在1990年的故事片《菊豆》中,则更使用了中国民间陶土烧制的乐器“埙”。这种在中国大约7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民间乐器,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人公那种正常的人性渴望与封建禁欲主义之间的激烈矛盾冲突和争斗。《卧虎藏龙》中有一段“去南方”的器乐片段,这里创作者以清亮悠扬,穿透力十足的中国竹笛,配以活泼且饶富边疆情调的鼓乐,营造出女主人公闯荡江湖的一种轻快俏皮的感受。音乐运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骨干旋律,经过几次展开和变奏,使其更加符合了剧中人物的需要。

(3)戏曲音乐的运用。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说是民歌、歌舞、器乐和说唱等民族音乐元素的综合体。中国戏曲对中国电影人来说是影响至深的,尤其是对其音乐创作影响更深。

扬弃早期将戏曲音乐对电影画面进行一般背景性的引用,将戏曲音乐提升到表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的层次,使之与电影画面形成更具新意的结合,则是中国当代电影中戏曲音乐运用的最大特色,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中的戏曲音乐。《霸王别姬》是一部运用戏曲元素并通过电影反过来又表现京剧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两个京剧的“角”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和他们在历史沧桑变化中的人生悲欢离合,在这部电影的音乐构思中,京剧素材运用的恰到好处――京剧音调响起的时候,主人公的命运虽然开始了不同的轨迹,但他们终究与京剧血脉相连。剧中的戏曲音乐成为概括人物命运的哲理化旋律,这让电影的音乐深深印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3 流行音乐元素与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给今天的中国电影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触动,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数字化制作手段都将是中国电影音乐制作的主流,数字化制作手段省略了二度创作对作品理解造成的缺失,使编创者和演奏者合二为一。同时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剪辑技术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分解或组合,做出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种不同的变化。数字化的电影音乐多以流行音乐为创作元素,且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但能起到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等作用,还能以其突出的“流行”特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有助于开拓电影市场。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在影片中则更多地用于表现情感,尤其是用来诠释爱情这一永恒主题。

电影《如果・爱》中流行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在相互渗透当中大大增加了它们各自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在相互丰富充实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的审美创造。该作品采用音乐剧的形式,在华丽的舞台、迷离的灯光、起伏的音乐和优美的台词中使观众为之沉醉。三个主人公分别是一个精灵般为了追求梦想不择手段的女子、一个鄙视他爱的人却又不能不爱的男子和一个渴望被爱却又放手成全的男子,他们用音乐本身的瑰丽多彩还原情歌最原始的感动。《如果・爱》在流行音乐运用以及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结 语

总之,中国当代电影中的音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而多元化风格的音乐对于表现不同种类的情绪均有独到之处。因此,如何真正发挥出“多元化风格”音乐的优势是当代电影音乐创作的又一重要课题。要使整部电影音乐既有丰富内容、又有内在连续性,需要保证音乐创作要符合影片风格和导演的整体创作构思,使各种风格的音乐相互融会,更重要的是应注意音乐风格本身与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绪是否相辅相成。

影视音乐从最初的单纯表达导演要说但不能用语言去说的第三种声音,发展到了自成一体(音乐中自有画面与意境,可单独体会和欣赏),进而到音乐主旨的挖掘和升华(音乐可随听者的感受而别有一番理解),影视音乐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意境化、人本化。当代影视音乐正向着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指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多元化并非只是“音乐艺术样式的西方化”,而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它是对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批判与创造”、统一的全新的审视与思想原创。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保证既区别于西方音乐文化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或者说既能消除西学的局限又能消除中国传统文学局限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同时它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对西学和传统文学机械的移植、生吞活剥的套用以及无所适从的依附状态。也许可以进一步展望一个目标――这就是使得中国当代电影音乐文化在保证内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型个性特征的彰显。

上一篇:文化成就市场 下一篇:论电影声音与画面的音画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