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塔彭科一黑到底

时间:2022-08-24 02:50:53

拉脱维亚地处欧洲东北部,西临美丽的波罗的海。这个国家上一次在中国上热搜是因为“女性过多,嫁不出去”,“去拉脱维亚娶个美女老婆”成了很多中国男性的梦想。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和体育强国完全沾不上边的国度。

拉脱维亚出过的最伟大的体育选手大概就是前苏联女篮的谢苗诺娃,获得过两届奥运会冠军和3届世锦赛金牌,早已进入世界篮球名人堂。拉脱维亚上一位体育英雄是在北京以及伦敦奥运会上获得小轮车金牌的斯特龙・贝格斯。2016年里约奥运会,拉脱维亚彻底陷入低迷,没有一枚奖牌入账,落后于邻国爱沙尼亚和立陶宛。

但是,在法网赛场拉脱维亚诞生了一位新的体育英雄,她就是20岁的网球少女奥斯塔彭科。

钟情桑巴的少女

奥斯塔彭科来自一个运动家庭,父亲是足球运动员,曾在乌克兰超级联赛扎波罗热米塔路队效力。受母亲的影响,奥斯塔彭科5岁时开始打网球,父亲在退役后开始担任她的体能教练,这完全就是一个家庭式的团队。

2017年,奥斯塔彭科的团队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正在养伤的西班牙名将加里奎斯,她和奥斯塔彭科的母亲一起担任教练。

加里奎斯有着一段不错的职业生涯,她单打世界排名最高曾达到第十六位,在法网的最好成绩是2007年杀入到16强,不敌最终的亚军伊万诺维奇。加里奎斯职业生涯共@得了11个WTA单打冠军头衔,全部来自红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红土高手。而且,加里奎斯还曾是中国一姐李娜的苦主,最初的4次交手中,李娜全败。

严格意义上来说,奥斯塔彭科不算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女,她不像梅拉德诺维奇那样会说多国语言,也不像汉图楚娃那样一身才艺、钢琴十级。15年来,除了日复一日的网球训练外,她最擅长的恐怕就是交谊舞了。

小时候,奥斯塔彭科投入大量时间学习交谊舞,甚至跳到了拉脱维亚的交谊舞国家锦标赛,但在12岁时,她决定专注网球。不过,至今奥斯塔彭科仍保留着每周4次练习交谊舞的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她舒缓压力,也能锻炼步法。

在所有的交谊舞种中,奥斯塔彭科最爱桑巴,热情洋溢的舞风很像她的性格。

爱憎分明惹人爱

在法网女单的颁奖典礼上,年长的哈勒普对奥斯塔彭科说:“你真的还是个孩子。”是啊,20岁,如花似玉的年纪,很多女学生可能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谈一场纯纯的恋爱。这个年纪的奥斯塔彭科,已经经历了诸多的非议。

闹得最沸沸扬扬的一次是去年新西兰公开赛首轮与布罗迪的比赛中,因为不满自己糟糕的表现,奥斯塔彭科扔掉手中的球拍泄愤,不巧球拍砸到了场边的球童。一石激起千层浪,奥斯塔彭科虽然第一时间跟球童道歉,但对手和同行显然不会轻易放过她。

布罗迪在赛后握手时哭着向主裁申诉:“你应该取消她的比赛资格,这对那个球童太不公平了。”赛后,布罗迪在推特上大肆声讨奥斯塔彭科,得到了包括梅拉德诺维奇、沃特森等诸多球员的支持。梅拉德诺维奇表示:“她向来如此,毫无球品。”

年纪轻轻的奥斯塔彭科在面对这些争议的时候,像她在球场上的作风直来直往。她觉得自己是出于无心,已经跟当事人道歉并得到原谅,她也得到了教训,此事就不该继续纠缠。当布罗迪赛后依旧喋喋不休的时候,她做出了一脸嫌恶的表情,恰巧被摄影师记录下来。奥斯塔彭科直肠子的印象从此深入人心。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奥斯塔彭科的确没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场上也很少跟裁判争执,对于喜欢的对手她会热情拥抱,不喜欢的对手她握手时非常冷淡,时不时露出嫌弃的神奇。这种爱憎分明的性格让很多人很喜爱。 武汉公开赛期间,奥斯塔彭科到医院探望病童。

稳定性还需加强

夺冠后的新闻会上,奥斯塔彭科说:“我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击败任何人,我想赢得四大满贯。”有抱负是好事,尤其现在士气正旺盛,谁不憧憬美好的未来呢?但是回顾奥斯塔彭科的过往战绩,这位小将的稳定性还是让人担心。

今年法网是奥斯塔彭科出征的第九个成年大满贯赛事,此前她的最好成绩是今年澳网的第三轮。在皇冠赛以及超五赛事中,奥斯塔彭科的表现也极不稳定,除了去年在多哈打进决赛之外,其余的最好成绩也仅仅是第三轮。

2015年,奥斯塔彭科在WTA正赛的赢球场次是6场,其中有4场发生在魁北克。2016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9场。今年截止到法网决赛,奥斯塔彭科在巡回赛正赛的赢球数量已经达到了24场,几乎占了她职业生涯总胜场的一半。这个数字表明奥斯塔彭科的风格日趋成熟,进攻稳定性也在加强,但离小威那种巨星级的顶尖水准,奥斯塔彭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奥斯塔彭科说法网其实是她最不擅长的场地,事实也不全然如此,她的4个巡回赛决赛中有两个来自土场,7个ITF冠军中有3个来自红土,今年还在斯图加特赢得了一个红土双打冠军,红土可能是她到目前为止表现最好的场地类型了。

聪明的打法

今年法网决赛,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看奥斯塔彭科的比赛,她超强的进攻欲让人眼前一亮,能力强悍,几乎可以从每个角落发起进攻。但如果觉得暴力乱抡是她唯一的标签,那就大错特错了。奥斯塔彭科有让所有人胆颤的强攻实力,但她没有盲目到每一拍都要进攻。女单决赛中,她在进攻时机的调整上,比经验丰富的哈勒普还要老道。

从前6场比赛来看,奥斯塔彭科倾向于一开始就发动进攻,主要得分点几乎都在3拍以下的短回合和4到8拍的中等回合中。但是,在和哈勒普的决赛中,她把绝大多数进攻时机调整到了3拍之后,先形成相持,再找机会发动进攻。尤其到了决胜盘,数据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颠覆,哈勒普在3拍以下的得分中占据上风,而9拍以上的长回合中,得分多的是奥斯塔彭科。

哈勒普在3拍以下的回合中得分包含着大量的奥斯塔彭科非受迫性失误,但是9拍以上的长回合中,奥斯塔彭科占据上风,足以说明她在相持突击中的能力了,毕竟哈勒普是以相持见长的球员。

作为曾经杀进过法网决赛的球员,哈勒普一度离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非常接近,近到只差3局。她在首盘比赛中充分发挥了最擅长的稳定、机敏、准确以及耐心,利用了对手的稚嫩,抓住了每一个破发机会,第二盘更是率先破发,以3比0领先。但随后,哈勒普的法网冠军梦就一点点在手中流逝了。

发生了什么呢?从主观的角度来讲,哈勒普紧张了。如果面对的是莎拉波娃,她或许不会在大好局面下出现如此大的变化,但面对的是奥斯塔彭科,患得患失占据了她的头脑。

当然,奥斯塔彭科并不是没有变化。她的打法简单暴力,从哪个角度讲都不是红土专家,但在第二盘0比3落后时,她显然提高了准确度,打得更有耐心。总体而言,奥斯塔彭科是个快节奏球员,然而,当这场法网决赛进入到决胜盘时,在9拍以上的回合里,奥斯塔彭科拿下了更多的分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制。

哈勒普理应不惧怕多拍较量,但当快节奏的奥斯塔彭科反而能在多拍中胜出时,两个人的信心此消彼长。决胜盘关键时刻,哈勒普屡屡出现主动失误,就是信心缺失的表现。反观奥斯塔彭科,似乎完全不在意进攻当中的失误是否会和冠军失之交臂,而是坚持进攻,主导比赛。最终,她在这场比赛中的54个制胜分和54个主动失误充分的体现了自己的风格,打出“自己的网球”。

一场决赛当然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但奥斯塔彭科至少证明了她并不是一个暴力无脑的少女,她清楚该在什么时候发动进攻,并一击致命,这才是最可怕的。

奥斯塔彭科在对阵世界排名前十球员的比赛中总能有出色的发挥,11胜14负,胜率高达44%,说明她的心理素质非同一般。大满贯冠军最需要具备的就是超强的心理素质。

一战变身小富婆

W球是世界第一女子运动,高额的奖金让其他项目的女运动员羡慕不已。打进法网决赛后,就有一位欧洲记者在新闻会上堂而皇之地问奥斯塔彭科:“上一位打进大满贯半决赛的拉脱维亚人古尔比斯非常富有,你是否也很富有呢?”奥斯塔彭科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但随着苏珊・朗格伦杯一起捧起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今年的法网单打冠军奖金高达236万美金,此前奥斯塔彭科参加职业网球的总奖金不过128万美金。她才20岁,前途无量。相信此次法网夺冠之后,很多赞助商会慕名而来,那些场外看不到的财富才是奥斯塔彭科此战真正的财富来源。

和同胞古尔比斯相比,奥斯塔彭科的家庭只能算是普通,她曾告诉记者很多拉脱维亚人不钟情网球,因为这项运动太费钱了。现在,她的成功可以激励很多拉脱维亚小孩爱上网球。在她打进决赛后,拉脱维亚总统韦约尼斯给她的母亲打了祝贺电话,决赛当天,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竖起了超大的屏幕直播决赛,让全民一起感受这场网球盛宴。

本届法网开赛前,舆论就预测女单比赛会出现黑马。然而,大概很少有人想到这匹黑马会如此之黑,充满了“第一次”。女子网坛需要奥斯塔彭科这样的新生代,充满生气。本届法网,她7场比赛打出299个制胜分,淘汰了斯托瑟、沃兹尼亚奇、巴辛斯基以及哈勒普这些成名球星。奥斯塔彭科的崛起是个典型的网球故事:5岁开始学网球,第一个教练是母亲。不过,她的未来会是哪一种典型呢?

除了威廉姆斯姐妹、莎拉波娃等巨星,新一代大满贯冠军如科维托娃、穆古拉扎,哪怕是科贝尔,都在夺取大满贯后迅速滑落,无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奥斯塔彭科比她们更年轻,上升的速度也更快,这一切,她准备好了吗?这位拉脱维亚姑娘在库尔滕夺冠那年才出生,20岁生日当天杀进法网决赛。她说:“我知道那段历史,在法网夺冠本就是我的梦想,我真的非常非常高兴!”

奥斯塔彭科刷新的纪录 奥斯塔彭科以法网冠军开启了自己的夺冠之旅。

她成为1933年以来首位在法网成功夺冠的非种子球员;

她是拉脱维亚历史上首位大满贯球员;

她是阿扎伦卡之后首位在成年组夺冠的青少年大满贯冠军,2014年她在温网青少组夺冠的时候,也是非种子球员;

她是2000年克里斯特尔斯之后首位在法网正赛0胜的背景下打进决赛的球员;

她是比2004年美网夺冠库兹涅佐娃更年轻的大满贯冠军;

她的首冠就是大满贯,上一次完成这个壮举的是1997年的库尔滕,后来库尔滕成为男子世界第一,并3夺大满贯,是当之无愧的名宿;

她在本届法网的正手平均时速达到76英里/小时,超过了男子世界第一的穆雷。

上一篇:半亿像素下的极致操控 下一篇:我就这么判,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