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的语言媒体系统和非语言媒体系统综述

时间:2022-08-24 02:21:34

多模态话语的语言媒体系统和非语言媒体系统综述

摘 要:随着人类的交际活动从口述、读写时代进入超文本时代,多模态话语及多模态话语分析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以多模态视角出发审视语言媒体系统和非语言媒体系统的各个角度,期待多模态化的教学及其研究会将教学法及教学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语言媒体;非语言媒体;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07-02

引言

在话语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发现单一研究语言话语不能对话语进行全面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非语言因素对于话语意义的影响不容忽视,如半语言特征、身体特征、非身体特征等。在这种复合情况下,交际过程不仅依托单一的模式进行,如说话依托口头表达,书写依托文字,盲文依托触摸等,而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同时进行或接替进行。PPT全称Power Point Software是专门用于制作演示文稿的工具软件,现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利用PPT工具软件制作的演示文稿俗称幻灯片,制作优秀的PPT已经不是单一的语言语篇,而是将语言文字、图像、声音、计算机、投影仪、显示屏及参与者结合,是多模态性的讲解、展示方式。

一、多模态化理论

多模态化是指交际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的混合体。通过调动不同的符号,构建一个特定的有意义的文本。它基于社会符号学,以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人们以往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音乐、视角符号等在交际活动中的重要性,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误区:副语言处于辅助地位,不能与文字符号一起参与意义建构。国内学者胡壮麟从社会符号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多模态现象进行研究,他区分了多模态化和多媒体化,研究了普通符号学、社会符号学、计算机符号学、符号资源、多模态符号的设计、连贯、多模态识读等重要概念。顾曰国对多模态学习和多媒体学习逐一分析,并区分了单媒体、多媒体、单模态、多模态等概念。宋洁琳研究了多模态PPT演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分析了多模态PPT课件和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及其优势和不足。

多模态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张使用网络、图片等多种渠道、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参与到外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指导者和策划者的作用,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活动各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多模态具有许多优势,它强调多种感官共同使用,帮助学生背单词,理解语法,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

二、语言媒体系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语言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语言符号的使用和意义都极为抽象,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必须借助表情、手势、语气等。口语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交流,且瞬间即逝,不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语言传播还包括词不达意,传播声音的音量过大或过小,对方听力有障碍或造成听觉疲劳,注意力分散或缺乏听觉分析判断能力,会严重影响语言媒体传播的意义和传播效果。另外,音频语料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或损失。如果教师的词汇水平和表述方法,不能和学生的文化水平、能力、记忆范畴相对等,会造成信息量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媒体是最具有“中间消耗意义”的媒体,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对个体学生所产生的意义更是如此。

文本语境关系,是建立在话语传播双方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各自对对方行为表意的期望。交流过程是相互影响的双边过程。传播方与受传播方相互作用有两个直观层次:1)直接法:观察、解释言出者的行为;2)元信息:根据对他人思想感情的判断,体验他人的意思。中国俗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都是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的行为方法,是维持并强化某种语境的感知行为。语境最早产生于互相作用。精神病学家莱恩认为,对对方的经验进行判断是交流活动的基础层次。莱恩还指出,语境可由交流者双方的直接透视和元信息透视来进行限制。交际双方的同时体验越多,双方的关系就越亲密。莱恩进而认为,一种语境是否健康关键取决于感觉的准确与否。如传播者的体验与受传者的行为同时发生或相一致时便称为“理解”。

三、非语言媒体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是指与教师身体有关的部分所发出的有意义的动作整合,其中与“身体的有关部分”主要是指面部、身势、四肢等;“有意义的”是指与教学内容有关或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做出的。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媒体,指教师灵活运用非语言来进行内容表达、教书育人的有创造性的、积极的活动。从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有较高教学实践及科研研究价值的非语言,主要包括面部语、身姿语、眉目语、手势语等几种。笔者将在这里主要探讨面部语、身势语和眉目语。

(一) 面部语

人类的面部能够表达出丰富的非语言信息。与其他的非语言系统相比,面部语更容易被语言信息接收者所感知。自达尔文年代以来,非语言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理论和实践较为领先的是解剖学的“功能”研究。从教学的性质来看,教师在教学中的面部语主要分为两种:1)普通的面部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面部表情亲切、热情和开朗。这属于教学的稳定模式下的面部表情。无论教师从日常与学生见面、说话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都要保持这一面部表情。2)变化的面部语。随着讲授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或随课文故事的发展、变化,或学生对所讲授部分与作者或教师产生共鸣时的面部表情。如果把第一种面部语比喻为是直线的话,那么第二种就是沿中线上下波动的波状曲线。教师无论因为何种原因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并由此引发的面部语的变化,一定时间后,面部语都应该恢复到原来的和蔼、亲切的直线模式。教师应该真实、灵活、巧妙地及时变化自己的面目表情,从而为教学目更好地服务。

(二) 身姿语

1.教师的授课姿势大多数时间应该是站立着,虽然教学授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语表达传递给学生的,但教师的站立姿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站姿授课是普通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站在讲台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走进教室开始。教师的站姿应稳健,这样能够多给学生传递出正直、挺拔的信息,使学生感到可以依赖、信任。

2.教室内行走的姿势。另一种常见的教师身势语是教师在课堂上来回走。教师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注意,课堂上走路身板要挺直,两肩要平;走动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在巡走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公共课大班授课模式。

3.稍息姿势。教师长时间地站着讲课,由于过度疲劳而使用一条腿支撑着身体,另一条腿稍作休息,呈现出稍息的姿势,这也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姿势。但必须注意这个姿势很有讲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教师在稍息的过程中,必须使身体保证一定角度的倾斜;如果倾斜的角度不适度,呈现为过于后仰或者过于斜歪,就会有失教师风度与仪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太注意自己的这个姿势,累了就倚靠在桌边或桌角或讲台上,甚至连半个屁股坐在桌子上,这些姿势非常不雅,会令学生厌烦。

4.坐的姿势。有时给研究生授课,或使用台式电脑,或年纪大,身体不适的教师不得不坐着讲课,一般前边放一个讲桌。古人常说“坐如钟”,要指的是坐要得稳,坐要有坐像,不能如坐针毡,更不能老是扭动屁股。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克服不良的身姿。比如身体乱摇晃、踞脚颤腿、抓耳挠腮、抠鼻子、手沾唾液翻书或讲稿等,这些身体姿势和动作有失教师风度,教师决不可把它们当做“小节”而忽视甚至不予理睬。

(三)眉目语

人的眉毛和眼睛能传递丰富的信息。教师上课时的眼神完全不同于演员的眼神,教师的眼神应该自然。真实、自然才是特殊的神韵美。如果教师眼神中传达的笑意赞许,应是教师因愉悦情感而真实表达。专业素养高的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在注意自己、关注自己。同理,教师若表达出信任的眼神,学生会感到鼓舞,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教师若表达出微笑的眼神,学生就会感到安全和自信,学习起来也十分放松;教师若表现出不满的眼神,会让学生内疚,学生会思考自己哪方面出现了问题,进而坐立不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除了要注重自身的眼神之外,还要“读懂”学生的眼神所传达的意思,以便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学生的眼神常常能表现出他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反应。1)学生对讲课感兴趣时,眼神会闪光、兴奋,大大提高有意识及潜意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2)不感兴趣时,眼神表现为漫不经心,心有所想,跟不上教学进度;3)听不懂时,学生眼神是困惑的、急迫的,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读懂”学生“听不懂时”的眼神时,教师可以将难点重新讲一遍,帮助学生理解;4)学生疲劳时,表现为眼神是呆滞,一问三不知,即使是睁着眼睛也学不进去。另一点,也应引起教师的充分注意。教师在向学生提出与教学环节有关的课上问题时,教师的眼神直视学生,并保持微笑,微笑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所问的问题。凝神思考的学生,两眼眼轴分开,其视线仍看着教师,两眉微锁,持续时间短暂;思想不集中的学生,两眼眼轴分开,视线旁落,面部多舒展,窃笑,视觉无明确中心,视线呈漫射状,持续时间较长。

结语

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多模态化教学是语言学界及教学法研究的新领域,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此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笔者希望此研究能为国内的多模态化教学提供基础性研究的参考。教师在多模态化理论指引下,应更好地利用语言媒体系统和非语言媒体系统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章柏成.输入强化在多模态PPT演示中的实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 (3).

[2]Williamson, Ben. What are multimodality, multisemiotics and multiliteracies [M]. NESTA. Futurelab, 2003:1-10.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4]顾曰国.多模态、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上一篇:三塘湖油田低阻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研究 下一篇:运五发动机常见故障判断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