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8-24 01:41:06

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深入分析了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效应,促进龙头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注重开发研究,加快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抚育,提升中药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等加快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甘肃天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05-02

天水市东接关中,南通巴蜀,西连陇中,北伸六盘,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为甘肃省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核心城市,是陇东南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久负盛名。该文在分析研究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供参考。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势

天水市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总面积1.43万km2,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60~3 120 m,年均气温7~11 ℃,年降水量300~500 mm,年日照时数2 100 h,无霜期140~230 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山塬开阔,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库。

1.2 中药材资源优势

天水市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野生和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商品性好,有效成分含量高,具有较高知名度,历来是秦药的主要产地,为甘肃省重要的陇药产区[1]。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中草药资源约500种,常用药用植物资源155种,人工种植药材20多种。其中,发散风寒药有白芷、香薷、麻黄等,发散风热药有柴胡、等,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泽泻、连翘、板蓝根等,化痰止咳药有天南星、半夏、贝母、杏仁、款冬花等,祛风湿药有秦艽、木瓜、羌活、透骨草等,安神药有合欢、远志、酸枣仁,理气药有木香、香附等,活血药有川芎、丹参、益母草等,补气药有红芪,补血药有当归、何首乌等,种类多,分布广,质量好。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党参、板兰根、柴胡、红芪、黄芪、半夏、冬花等,年播种面积在600 hm2以上。此外,甘草、当归、生地、防风、独活、黄岑、大黄、天麻等种植面积也较大。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依据自然条件建立各具特色的中材生产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1.3 产业发展优势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hm2,总产量4.3万t,总产值7.85亿元,现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15家,从业人员逾1.2万人,年加工中药材1.2万t以上,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剂药品生产企业5家,其中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取得国家《药品GMP认证证书》的制剂生产企业10家,生产中药制剂150多个,涉及中药材品种有360多种。全市有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37家,中药材经销企业5家,年销售总量3 150 t。中药材专业市场6个,年总成交量6 500 t,仓储能力550 t。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0多家。先后制定了“半夏质量安全标准”、“半夏生产技术标准”、“半夏产地环境标准”、“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半夏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党参栽培技术规程”。以GAP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以天水岐黄、甘肃天森、天水太盛祥等为主的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以天水茂丰、甘谷天地汇达等为主的中药材营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GMP、GSP认证逐年增加,加工、销售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1.4 政策环境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中药产品的独特疗效和保健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我国人民的中医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和《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甘肃省制定的《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2],天水市分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药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品种众多,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天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均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天水市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因此,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陇药产业的开发、扶持力度,形成了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叠加环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品种杂而分散,主导品种不突出。天水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多而杂,大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特色品种不突出。二是基地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机制尚不健全。种植分散,区域发展不协调,基地规模小,缺乏有效的带动农户的机制。三是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中药材的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四是高、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品牌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饮片的生产工艺落后,质量难以保证。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少,加工能力弱,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品名牌效应难以形成,增值能力低,经济效益低。五是产地市场少,缺乏大型批发市场。中药材市场少,规模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低,难以与相邻省、市中药材批发市场及国际市场接轨。

3 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

3.1 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基础,以加大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扩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把天水建成西部重要的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区,拉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 建设重点

3.2.1 促进龙头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着力培育一批生产技术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的龙头企业,引导它们进行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加工水平。扶持现有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加速产品研发、加大GMP认证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新扶持发展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以重点县(区)为中心的加工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转变。

3.2.2 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加强中药材种植的基础研究,组织专业人员对中药材的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中药材GAP种植基地[3];按照“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突出主栽品种,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建立种苗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建立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注重市场建设及营销队伍培育,探索“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利益联接形式,完善延长产业链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保证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及市场供应。

3.2.3 注重开发研究,加快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加强对适宜各地生长的中药材的用途、药用部位、药用价值[4]等研究,重点从精深加工技术、中间物和萃取物提取技术、成品二次利用、非药用(如化妆品)用途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形成陇药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逐步建立完善的技术操作规程、管理技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质量监督、检查、建档管理,全面提高中药材原料、中成药、中药饮片及中药新药的质量,积极争创名优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甘肃著名商标和天水知名商标,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和产品知名度。

3.2.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围绕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规范种植、标准制订、质量监控、新药研发,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加快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速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强化对技术部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及服务引导,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产业开发人才队伍,适应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3.2.5 加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抚育,提升中药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小陇山、秦岭、关山三大林区、林缘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建立野生中药材资源抚育区,将轮采封育与资源保护相结合[5],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避免中药村生产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创造可持续利用的中药材生产的优良环境,提升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发能力,促进天水市中药材资源协调、持续、健康、深入发展[6]。

4 参考文献

[1] 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60-64.

[2] 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强化中药材种植工作的通知[EB/OL].(2012-06-27)[2012-09-17]..

[6] 苏建荣.张家川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蔬菜,2012(8):47-48.

上一篇:桑叶的营养成分和食用药用开发价值研究进展 下一篇:马鞍山市水运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