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国之路:从节俭走向奢靡

时间:2022-08-24 01:14:01

明朝成化年间的某一天,皇宫的主人正在准备用膳。只见荤素菜肴齐备,珍馐美味无数,其中有一盘豆腐雪白无瑕,颇为诱人。你道这是什么?这看似豆腐的菜肴不是由黄豆制成,而是用百鸟脑酿成,一盘这样的豆腐,需要近千只鸟脑。

明宫廷在膳食中列有一道豆腐,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当时大明帝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崇尚朴素,禁止一切奢华。这位出身农家,又当过游方僧人的明太祖,在灾荒之年,更与后妃一同吃草蔬粝饭,那时太常寺厨役限制在400名以内,只有明后期的十分之一。

不仅朱元璋自己节俭,明成祖也有其父遗风。他见宦官用米喂鸡,斥责道:“此辈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艰难,而暴殄天物不恤,论其一日养牲之费,当饥民一家之食,朕已禁之矣。尔等职之,自今敢有复尔,必罚不宥。”明初几位皇帝的表率作用,使那个时期的朴素之气大盛。

不过到后来,朱元璋的子孙已不复有其祖开国时的窘况,俭朴已如敝屣被弃之沟壑。毛奇龄的《明武宗外纪》云,武宗一生嗜酒成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饮酒的器具。侍奉左右的人,便趁着皇帝酒醉时做自己的事情,等到武宗酒醒,他们再将美酒进奉,于是又醉。毛奇龄还提到武宗的“豹房”,并说,武宗每天征召教坊乐工入内应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女人,“择其美者留之不令出”。

不惟皇帝不再克己朴素,上行下效,大臣也同样如此。严嵩的家产被籍没,抄出的餐具中仅筷子一项品类和数量就令人咋舌:金筷2双、镶金牙筷1110双、镶银牙筷1009双、象牙筷2691双、玳瑁筷10双、乌木筷6891双、斑竹筷5931双、漆筷9510双,可见位高权重之家的饮食盛况。万历时的张居正,穿戴极其讲究,“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请客人吃饭时,往往一顿饭的工夫,就要更换几次衣服。

明朝中后期城市生活日趋奢华,这种风气首先来自宫廷,然后四散开来,扩展到平民阶层,最后互相推动,一浪高过一浪。以宫廷的斋醮为例,明初斋醮时所用果品也不过“散撮”,即散着堆在器皿中,所用不超过八斤。到了成化年间,果品都改用“粘砌”了,即用糖将各色果品粘在一起,弄成一定的花样。用来装果品的盘子,也大至一尺,装满一盘需13斤果品。到了晚明,俗尚奢侈,服饰也追求华美,凡衣必用绮纨制成,如果有人不这样,还穿着袍,反而会被市人嘲笑羞辱。如张居正,穿衣“必鲜美耀目”,御史大夫王大参每次出动游猎,前呼后拥,服饰绮丽,照耀数里。

在人们心目中,明朝是的,是奢侈的。奢靡为什么不好?因为它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可以说,其病不仅仅在于本身,更在于它是一个征兆,一种路向。昔者商纣王用了象牙筷子,他手下的大臣便恐惧起来,因为那绝不仅仅是一把象牙筷子的问题,而在于从此走上了一条享乐之路,亡国之路。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先无度享乐,最后让别的人?

就朱元璋来说,他是不具有享乐条件的——元末的连年战争,社会经济凋败枯残不说,人们的信心一片狼藉,重整河山是他面临的首要任务。他的子孙就不同了,自明代中期以后,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商业比较繁荣,建国初期的窘境已经远离,国内没有战争。初期百业凋零的局面已经让位给瑰丽繁华,朱氏子孙不必如其祖那样如履薄冰。

说白了,明武宗生活的年代,已经与建国时期的环境大相径庭,如果用朱元璋的法令约束武宗君臣,已不再适用。明帝国此时已如一辆驶在下坡路上的巨型车,想停住很难,欲不下滑更不可能。

一般来说,产生新的治国模式,需要皇帝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朱元璋的子孙几乎都没有这种素质。找不到新模式或不敢启用新模式,明帝国就很难停止下滑的趋势,甚至连下滑的速度也遏制不住。

(摘自《历史挖的坑》)

上一篇:涉世深知寡过难 下一篇:外国政要的“路上”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