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呼唤有效的地理合作学习

时间:2022-08-23 11:49:57

新课程背景下呼唤有效的地理合作学习

摘 要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便于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

关键词 新课程 学习方式 地理教学

一、常见现象

(一)合作主题的形式化。

其原因有二:一是主题比较简单,无须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讨论只是浪费时间的“过场”而已;二是主题比较复杂,确实需要学生共同解决,但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学生对小组内不同见解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例如:在人教版“东南亚”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提出斥巨资于克拉地峡,修建运河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小组合作形式,采用正方反方辩论方式来阐述观点。应该说这种教学设计,无论从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量,还是从学习的个性化、合作性、探究性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遗憾的是,这场“辩论”由于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而未能精彩的上演。因为针对这一辩论主题,学生要确定立场,再收集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论证,要较快地组织辩词反驳对方,需要充足的时间,而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学生合作的形式化。

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出现“合”而不“作”的现象。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个性得到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和主动性欠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向剥夺了学习的权力,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三)教师指导的形式化。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有时候象征性的在各小组中巡视,并未真正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很多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小组讨论情景: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前排的学生迅速回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四人小组里,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因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措施,当学生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点拨和引导。

二、感悟与反思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人际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因此,面对现实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症状”,教师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应有功效。要使合作学习真正走进课堂,教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既要转变观念,又要落实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和沟通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观念。教师不能仅仅热衷于学生学习的“向导”,还应具备成为学生学习“伙伴”的强烈意识。作为教师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应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一其次,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状况,深入到小组中,成为合作小组的一员,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难点,对全班学生的认知进程做到胸中有数。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问题出现,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例如有的同学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有的同学就经常缺席等,这就更需要教师耐心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去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从而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有效合作学习的核心。

在合作学习实践中,许多教师感到为难的是,在一堂课内开展合作学习空间上施展不开,时间上不够用,再加上学生合作能力和技巧欠缺,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耽误教学进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精心选择学习内容,尤为重要。

1.具有实用性:在教学中,生活中的重要地理知识是需要学生调查、了解,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可以运用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讨论,发现其中的知识内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开展“家乡水资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活动时,可让学生分组到不同区域去调查了解,然后汇总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2.具有发散性。

小组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又提供了共同学习的条件,对扩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在对“温室效应”知识点处理时,教师可提问: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可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治理;如果CO2排放量不加以控制,将会出现什么严重后果;对此,你又能做些什么。教师通过层层设疑,充分挖掘各组同学的思考力。

3、具有整合性。

在教学中,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每一堂课上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将一个单元或一周课的内容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现行的新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也为教师提供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而不至于让合作变为“花瓶。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处理。

(三)培养人际技能,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保障。

人际交往能力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多只是被用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忽略其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重要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要将小组的技能和人际技能作为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系统加以训练。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习得的。教师要象教授学科知识一样认真对待和系统训练学生的人际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专门计划、预先考虑,认真落实学生人际技能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开展“家乡水资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活动时,可以在小组内设置一些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记录者、收集者、报告者等等,让他们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去。同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因为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我能”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建立自信。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处理好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有效合作学习的保障。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小组自治,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合作学习结束时,应让学生专门讨论谁在这次合作活动中贡献最大,谁在哪方面最值得学习等问题。这样,学生的合作品质会在活动中慢慢形成,从而作为激励学生参与合作的一种动力。

总之,合作、交往、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也将是我们一起探索、践行的方向和目标。

上一篇: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