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戏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美育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8-23 11:02:20

略论戏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美育的促进作用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理性主义弊端日益显露,美育任重道远。一方面,校园戏剧是当代大学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时展的生力军,校园戏剧可以塑造满足社会的健康发展所需的具有主体性格的大学生,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校园戏剧 美育 作用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重在塑造心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正是凭借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运用这种“心灵的体操”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

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大作用,一直都深受人们重视。18世纪德国大诗人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1]也就是说,只有审美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大学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文化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生在大学里所学习的是过去几个世纪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成果;所继承的是一种文化传统。艺术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艺术在社会中有一种整合功能。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可以说,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知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人类迈进了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不断加速。但是,理性主义的危机也日益凸显:主体个性丧失,精神价值荒芜,审美理想虚无,文化传统断裂,等等,给人类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害。受其影响,最具活力的社会分子――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审美能力弱化。现代社会,一方面,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功利意识增强,部分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过于强调“学以致用”。学习上,计算机和外语是他们普遍的至爱,文学、戏剧等人文学科与他们绝缘,主体精神因为失去了养分而日益萎缩,审美能力也逐渐弱化。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造就了媒体异常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日益趋于大众化和庸俗化的信息网中,精神的平面化、碎片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宁愿花钱、花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甚至是观看各种庸俗的影片,也不愿意花时间在诸如阅读世界名著等具有深刻精神性特征的审美活动上。他们习惯于片面追求外在的美感享受而轻视内在的精神培养;追求外表的时尚装扮而轻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和美化,追求娱乐性的感官刺激而轻视精神心理的熏陶怡养,以致有时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

2.审美情趣低下。在偏重智育的教育体制下,学校、院系、专业壁垒森严,分工繁琐,缺乏交流;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主体个性备受压抑,再加上大学生文化生活贫乏,一些学生便钟情于跳舞、卡拉OK,沉迷于言情小说、网络游戏,甚至津津乐道于打麻将、玩扑克,痴迷于粗俗、消遣性文化娱乐,以心灵麻醉为超脱,以放逐精神为新生。造成当前大学生出现审美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传统审美教育与时展相脱节,与学生审美需求相矛盾。当代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信息爆炸式的传播,新的审美物象层出不穷,极大地刺激了当代大学生的好奇心,扩大了他们的审美需求,使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变得日益旺盛和急迫,然而,传统教育封闭式、单调的审美观念灌输,无论在量还是质上,都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

结合现代大学美育的独特环境来看,较之其他美育途径,大学校园戏剧特点鲜明可以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近代,校园戏剧才扎根中国,在关切社会疾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醒世”传统。当代校园戏剧不仅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发展,还可以辐射全社会。在校园戏剧产生深远社会影响的每一步,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优势。

首先,校园戏剧本来就是一项综合的美育工程,熔文学、表演、音乐、舞美、舞蹈等多门艺术于一炉;博采众长,校园戏剧不仅兼有其他艺术的部分美育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其次,校园戏剧采取现场演出的形式,可以与观众进行直接无碍的纵向交流,其生动的形象,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这是现代影视艺术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因为“演员直观的‘当众表演’,以及演员与观众同处‘一个空间’是戏剧艺术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两个结构元素,同时也是区别和抗衡于影视艺术的关节所在”。[2]

再次,校园戏剧更具情感性。一方面,戏剧的灵魂是冲突,戏剧尖锐的冲突能够激发观众强烈有力的情感反应,使之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相比绘画、雕刻、文学这些使观赏者或读者是在其自身的空间里单独完成观赏或阅读工作的艺术来说,对于戏剧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得到的却是一种集体经验的收获,即产生‘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3]每个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和经历的观众,聚集在一起会临时产生一种“集体意识”,这就使他们的感觉、思想和行动与个体孤立状态时的感觉、思想和行动处于截然不同的状态,强化了情感力量。

简单地说,譬如在集体中,我们就可以比独处时更为无拘无束,可以高声地大笑或拍手叫好。所有这些,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净化”作用下,帮助现代人恢复心灵的弹性。

最后,校园戏剧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尤为突出。著名戏剧家夏衍说:“戏剧是人生的缩影,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正应该是压缩了的精炼的人生。”他把戏剧与人生并提,透彻地阐明了戏剧的社会实践性特点。校园戏剧最早产生在“五四”运动前后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伊始,就与社会呼吸相通,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也形成了自身密切联系时代的优良传统。学生在校园戏剧实践活动中,编排戏剧,演绎人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审美素质、增强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密切与时代的联系,得以感悟时代的脉搏。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适应时展的要求,而且要进一步学会审美地生活,提升未来生活的品质。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大学教育在完善德育、智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要深入发掘当代生活中绚丽多姿的美,以高效的美育形式及时地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增强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大学美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戏剧的优势,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美育效果。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有着鲜明的表现力,以蕴含深广的时代折射即时传达出生活审美的丰富性。“即时”在于写意、洞悉先机,“丰富”源于写实、展现生活。戏剧的这两个特点使得校园戏剧形成了写实性与先锋性并存的风格特征。参与编、导、表演的学生们,不仅可以涵泳其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而且能够运用戏剧强大的表现力,把生活中丰富的审美物象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具有强烈审美冲动的当代青年,引导其赏鉴和思考。

1.校园戏剧是大学生们表现现实、思考生活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者从校园剧社上演剧目的题材统计中发现,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对周围现实的反思,还有四分之一传达了对终极理想的追问,其余一半是经典剧目的再现。

2.校园戏剧的艺术探索与艺术创新精神,有利于拓宽当代大学生们的审美视野,提升审美情趣。“社会要求戏剧总能准确捕捉到文化走向,并且及时甚至超前加以呈现,由此创新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实验、先锋的姿态一直是戏剧人竭力追求的对象,而校园正以它活跃的气氛、高层次的理论引导和学子们纯洁无功利的心态特点恰而符合了话剧的先锋性这一本质特征”。[4]这种契合为校园戏剧实践所证实。

3.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审美热情。这些年来校园戏剧蓬勃发展,戏剧社团纷纷组建。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日益旺盛是校园戏剧社团发展迅速的客观原因,而大学生的热情是推动校园戏剧社团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专家评价道:校园戏剧的优势不在于导演和表演的精致,不在于人物关系表达的真实,不在于场面渲染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而是在于大学生们能够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对生活、对人生、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手段在舞台上宣泄,甚至呐喊。热情是校园戏剧的一大特色。他们在热情地思考,热情地创作、排演、发挥、忙活过程中,演绎人生百态,弘扬正义,鞭挞丑恶丰富了对人生的种种体验,进一步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从而抚平了现实的缺陷,恢复了“完整无缺的性格”。一位参与校园戏剧活动的大学生说:“戏剧,让我懂得沟通,懂得理解,懂得宽容,懂得责任,懂得默契,懂得倾听,懂得选择,懂得放弃。有了戏剧相伴,我已不再孤独。”由此可见,戏剧社团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审美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辨明是非、分清美丑、扬善止恶。“校园戏剧总是以最前卫的姿态走在时代之前,并影响着校园之外的文化取向。先锋性、实验性是它的核心,实践性、艺术性是它的血肉,人文性、教育性则是它的灵魂”。[5]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校园戏剧身处围墙之内,除了大学美育作用外,其特异的文化价值取向对社会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全面评价校园戏剧,还有待于我们超出校园的狭小视域,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才可能深刻理解校园戏剧。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0.

[2][3]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从舞台假定性的创造看民族戏剧的构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7.

[4][5]王远.校园戏剧――永远的先锋[EB/OL].http://.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QT133J)。

上一篇:汲儒家之精华,彰育人之灵气 下一篇:越南留学生双语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