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学视域下的和声教学

时间:2022-08-23 06:58:53

乐律学视域下的和声教学

【内容摘要】和声是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课程,与音乐创作、曲式学等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作者对和声的教学现状进行剖析,认为存在方法单一、对象的“一刀切”和听、析、练脱节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章结合中国传统乐律学的基本概念,明确了乐律学对于自然大小调式、和声大小调式,以及对于上属、下属功能等概念的支撑作用,对和声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和声学 乐律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和声是高等音乐教育中重要的技术理论课程,与音乐创作、曲式学等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教学存在一些弊端。

一、和声的教学现状

(一)方法单一

在和声教学过程中,通常将重点放在和弦连接规则的讲授上,教师按照教材给学生灌输四部和声写作的法则,而学生通过这些法则进行书面练习,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慢慢厌烦枯燥的书面练习,有部分学生感觉授课内容晦涩,并且对这种上课讲授、下课做题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有所诟病。

(二)对象的“一刀切”

在高等音乐院校通常的教学计划中,和声都被列为必修课程,但是除了作曲、音乐学专业单独开课以外,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专业的和声共同课主要以混合授课的“一刀切”模式为主,这就造成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不统一,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其实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的和声与技术理论专业的和声,在课程性质、授课对象、授课方法、教材选择上都是不同的。正如杨通八在《和声公共课教学刍议》一文中指出的:“在相同方面,既然都是和声教学,那么就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因为公共课的学时少就只介绍一个局部,从而损减基础理论的意义。在不同方面,则应考虑到由于对象的区别,两门课在教学形式上必然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也不能只是消极地理解为水平之差,而是针对着不同的专业需要各侧其重。”①杨通八的建议在当下的和声教学中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听、析、练的脱节

在目前的和声教学中,往往忽视听觉训练的意义。历史上作曲家把听觉视为评判音乐唯一的标准,如古希腊音乐理论家亚里士多塞诺斯认为,音程关系虽然可以用数学来计算,但“耳朵却是音乐现象的唯一评判”。目前由于在教学中将重点都放在谱例分析和书面习题上,造成了强化和声理论知识、忽视听觉感受的现状,进而导致了学生在面对和声谱例时,很难产生对于音响的联想,更不要谈将和声理论运用到音乐创作、即兴伴奏等领域。

二、乐律学视域下的和声学

《中国音乐词典》将乐律学定义为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概称,实际包含“乐学”和“律学”两部分。②我国的乐律学泰斗缪天瑞在《律学》一书中指出:“律学是对构成乐制的各音,依据‘声学’原理,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各音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③而李玫在《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一书中也指出:“音乐所用的音绝大多数是有确定高度的……律学研究还必须结合世界各民族音乐中实际运用的音阶、调式,研究各种律制在应用中的实际情况。”④通过上述学者的论述可以发现,乐律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音阶、调式,中国的乐律学研究从《管子・地员篇》开始,一直绵延至晚清,可以说乐律学是传统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和声所讲授的关于和弦连接的规则,是在大小调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具备了乐律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声。乐律学对于和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和弦的意义

和声所讲授的内容是在大、小调体系下展开的,其中大、小调体系中所用的音都是需要符合某种数理规范的,而这种规范的表现形式则是律制,在大、小调体系中所讨论的律制为纯律,而不是十二平均律。⑤

1.大调式

大调式中的三个功能和弦T、S、D都是在运用纯八、纯五、纯四度生律框架下,增加一个纯律大三度音程,即谐音列上第4、5号谐音之间的距离作为生律依据而产生的。恰恰由于纯律大三度音程处于谐音列的低次谐音范畴,使其在音响纵向发声时,对于和弦性质以及和弦的协和程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C大调T和弦c1――e1――g1为例,其c1――e1为1.93个全音(386音分),c1――g1为3.51个全音(702音分),恰恰这个386音分的纯律大三度,是我们可以在自然生活中直接获得听觉经验,使其音响效果十分和谐、完整。

2.小调式

小调式中的三个功能和弦t、s、d也同是纯八、纯五、纯四度生律框架下,增加一个纯律小三度音程,即谐音列上第5、6号谐音之间的距离作为生律依据。以c小调主和弦c1――be1――g1为例,其c1――be1为1.57个全音(314音分),c1――g1为3.51个全音(702音分)。这个314音分的纯律小三度,也使其音响效果十分和谐、纯正。

3.和声小调

和声小调式中的功能和弦,依旧以c和声小调为例,其属和弦(D)为g1――b1――d1,g1――b1为1.93个全音(386音分),g1――d1为3.51个全音(702音分),5.44个全音(1088音分)的纯律大七度也成为和声小调的特色音程。

(二)对于功能的意义

苏联音乐理论家斯波索宾对功能的解释为:“调式功能简称功能,是指音或和弦在调式中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指其(音、和弦)与别的音或别的和弦在同一调式中的相互关系。”⑥而所谓的上属、下属这些名词中的“上”“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一直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上、下属的解释,只有通过乐律学的知识才能够准确理解。

1.上属的含义

古人制造乐器,音高的调适是在重复偶然发现的基础之上,获得一定的经验,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然而几大文明古国不约而同地发现并使用谐音列中的低次谐音作为律制的依据,正说明了人类对协和音响规律的追求和探索。然而上属概念的产生恰恰是由于第2号谐音与第3号谐音之间纯五度关系的发现,运用这种关系而形成的律制,我们将其称为五度相生律,亦可以称为“三分三倍生律法”,在中国被称为“三分损益律”,在古希腊称为“毕达哥拉斯律”。其特点就是运用“三分”的原理,将弦的长度平均分为三份,取其两份,即为上方纯五度的属音,这也就是“上属”的含义。

2.下属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律”一直是按照“三分”顺序生律,其含义是一直往属方向生。三分损益法相生到第十二律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即“黄钟不能还原”的现象,这是中国律学史上的千古难题。其原因是三分损益法不允许上四度、下五度方向的“三倍”生律。其实运用“三倍”的原理将弦的长度平均分为三份,增加一份,即为下方纯五度的下属音,这也就是“下属”的含义。

三、和声教学反思

(一)补充中国传统乐律学知识

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项阳有过这样的论述:“中国人在数千年乃至近万年间(从贾湖骨笛九千年算起),虽然没有形成所谓和声与对位法等相关理论之体系化……我们有大曲、小大曲、小曲等多种乐曲形态,仅存世之琴曲便有数千首之多,难道说这些都属随意为之?”⑦在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导的当下,在和声教学过程中补充乐律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吃透基本概念,才能谈得上在其他领域内的运用。

(二)运用计算机增强听觉训练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将其辅助到和声教学的实践中会使学生在音响世界与乐谱世界建立起一座桥梁,提高听觉想象力、听觉再现力,可以使学生视、听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不同乐器以及各种乐器组合的音色特点,促进对配器法的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和声是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中的一门逻辑性、渐进性很强的课程,在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导的当下,需要运用中国传统乐律学理论对和声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吃透和声理论,并且应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主动运用和声理论的能力。

(注: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江永〈律吕新义〉校释”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14051)

注释:

①杨通八.和声公共课教学刍议[J].人民音乐,1986(3):36.

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82.

③缪天瑞.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

④李玫.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3.

⑤由于十二平均律为人工律制,其平均是在对数领域里的平均,而非真数领域,因此其协和纯正之感与纯律无法比拟。

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3.

⑦项阳.音乐教育体系的“中土”与西方“认识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1):18.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上一篇:高校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下一篇:培养钢琴艺术指导教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