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区

时间:2022-08-23 06:44:40

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区

摘要: 跨文化交际是当今世界一个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注重跨文化学习, 熟悉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跨文化误区,对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地球村 交际误区

早在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就在其代表作《媒介概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又译“全球村”、“世界村”。而在40多年之后的今天,“地球村”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牛仔裤、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电影、西方流行音乐等已俨然成为全世界的大众消费品。然而,由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度、民族和文化的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依然可能造成交际的误解,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只有了解彼此在文化方面的具体差异才又可能跨越文化的障碍,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而我们这里尝试探讨中西方日常交际中出现的一些跨文化误区正是基于此目的。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时,一般会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赞美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仍难免要谦虚一番。因为根据传统中国人的观念,“谦虚”是一种美德,认为不这样做,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很烂。)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或认为自己的赞美是言不由衷的。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和“Thanks for saying so.”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的寒暄语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的工资多少?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等等。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 who 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

如:A:Hello,8403229.

B:Hello,this is Tom.Could I speak to Jim,please?

四、感谢和客套用语

中国人使用“谢谢”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而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 you,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可以直译成“It’s my duty.”,英美学生听起来就不会那么愉快了,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 my pleasure(我很乐意),Don’t mentio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 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到医院看病应说go to see a doctor(看病)。

五、告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使用的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者也可以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Take care(再见,保重)。

参考文献:

[1]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志坚.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A].英语辅导报[C].吉林:英语辅导报社,2000.

[3]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5].

上一篇:浅论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风格 下一篇:he和she误用现象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