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对青少年影响作用综述

时间:2022-08-23 06:07:01

依恋对青少年影响作用综述

摘 要:依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而青少年期又是个体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本文重点探讨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自尊、孤独感、人际关系能力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依恋;青少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14-01

依恋是指婴儿与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用以描述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Bowbly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认为依恋有四个决定性的特征:趋近行为、分离痛苦、避风港、安全基地,并以“内部工作模式”解释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母婴依恋是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一种依恋关系。依恋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早期儿童的依恋质量会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依恋的能力假设认为,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对其后来的认知、 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即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青少年期不仅是联系儿童和成人阶段依恋经验的亲密卷入期,更是一个特殊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系统的深刻变化期,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考察青少年期依恋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关于依恋类型的划分,安斯沃思建立了著名的“陌生情景”的实验室程序,此程序适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安斯沃思认为,依恋关系中存在着个别差异,不仅存在不安全性的依恋,还存在安全性的依恋类型。根据在陌生情境下对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大类:回避型(A)、安全型(B)、矛盾型(C)。

一、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研究表明,依恋能够抑制不良行为(如一般问题行为)的发展,与父母间保持温暖、亲密依恋关系的青少年更少表现出问题行为田低依恋质量则与问题行为 的高发生率相联系从依恋的他人模型可知,低依恋质量的个体将世界看作是不值得信任的和不可依靠的,因而做出一些行为远离这个敌意的世界。一些研究显示,消极的亲子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外部问题行为(如违法行为、攻击性) 间存在 联系相反,高质的亲子依恋则与更少的或更轻程度的偏差行为, 更少的攻击行为相联系。此外,有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与其内外部问题行为间的纵向关系,发现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依恋关系的感知。

二、依恋与青少年自尊

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依恋比父亲依恋更能成功预测个体自尊另一些则发现,父亲对个体自尊,尤其是男孩的自尊作用更大此外,有关同伴依恋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同伴的依恋与自尊相关显著但均低于父母依恋与自尊的相关,并且表现出跨年龄的一致性,但另一些研究者却发现,尽管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更大,但青少年与同伴间的情感关系似乎对其社会能力和亲密感的发展更为重要。

三、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

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和家庭成员及他人间关系的一种主观体验。研究发现,个体的依恋状态与其童年经历有关,很多孤独的成年人报告其童年与父母关系糟糕,成年后或者与伴侣疏远或者过度牵绊,这提示依恋会影响到个体孤独感的发生和出现频率。依恋理论揭示,在童年期发展出的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会成为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指导形成个体亲密关系的行为表达方式,其影响力涉及生命全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期亲子关系的质量及家庭成员间交往的数量与成人期的孤独感间存在密切联系。有研究者发现,与不安全依恋的个体相比,安全依恋的个体具有较少的孤独感体验。

四、依恋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指的是个体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青少年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个体友谊质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是青少年同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预测指标。研究发现,青少年期的人际关系能力与亲密友谊间的相关远远大于儿童期的相关。依恋与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间的联系可以从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三个层面上加以考察,从认知层面看,内部工作模型影响个体人际交往中期望的形成,影响个体对人际交往中自我应该如何行动,他人喜欢怎样行动等信息的判断;依恋安全性高的个体倾向于将他人判断为在需要的时候是敏感可得的。在行为层面上,个体以父母为安全基地实现对周围社会人际环境的探索,并发展自身的社会技能。与父母间的安全依恋关系可以泛化到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安全依恋的个体倾向与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发起交往并维持与他人的合作与互惠。在情感层面,有研究者强调,通过亲子间的依恋关系,高依恋质量的个体发展出建设性地管理消极情绪的能力,使他们能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惑;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通常表现出不适宜的情绪化状态,阻碍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上一篇:《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 下一篇:初探物理教学中学员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