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23 05:01:53

导学案教学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分析了学生对导学案教学的认识,结合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提出了对导学案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7-02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制个性化的、更加贴近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性强。导学案教学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近年来导学案教学成为很多学校首推的教学模式之一。那么,学生对导学案教学的认识如何?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学生眼中的导学案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实践者,他们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态度,我们对高一至高三的45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占69%),“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占80%);现在的导学案比以前的学案“好用”(占58%),“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老师也能学习了”(占55%),“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占74%);使用导学案后“我会学习了”(占58%)。可见我们所用的导学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查也反映出学力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相当一部分导学案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等,52%的学生觉得使用导学案后课外作业量增加了,表现出对使用导学案的不适应;部分学生认为“导学案即练习题”(占26%),“使用导学案后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没太大关系”(占23%),“使用的导学案增加负担”(占6%),说明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习题题量及难度,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调查中,学生对导学案内容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归纳如下:

(1)注重基础,突出联系

以填空、简答、对比等形式呈现易学、易错、易混淆的基础知识,突出新旧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便于温故知新;

(2)突出主线,强化导学

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设计好问题情境,问题设计突出“以导为主”的探究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考虑知识呈现的方法和层次,能将所授知识分类整理,分解难点,能帮助理解归纳,联想迁移,串联复习,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

(3)精选习题,把握难度

注意试题呈现的层次,不把导学案作为习题案,注重知识点与习题相结合,易错题要分栏列出,疑、难点应详细讲解。习题宜精不宜多,导学案的最后要有典型的能力提高题等。

综合学生的建议,可概括为知识点、考点把握要准,难度、题量要适中,重、难点要突出,既要便于自主学习,也要体现前后知识的迁移及系统性等。

二、对导学案教学实践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实施过程中,倡导“多元互动,凸现主体”的课堂模式,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我们的实践过程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效果是明显的,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但是,几个方面也值得注意。

1.要正确处理好导学案教学中的预习内容与作业量关系

导学案提倡课前预习。实践证明,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的设计思路。良好的预习方式和思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侧重地学习课程内容。但在问卷调查中,有52%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增加了课外作业负担,有32%的学生认为课外作业减轻了,说明不同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和预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会预习的学生来说,预习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而对不会预习的学生而言,预习就成了负担。以江苏为例,高一年级学生必须同时学习至少九门文化课(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如果各学科都有导学案,上新课前都要预习,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课时与学分安排建议》标准,以一课一导计算,学生每天至少需完成三到四份导学案,这对学优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学困生,所花的时间比学优生要多得多,显然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且预习仅仅是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课后的消化和巩固还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老师在授课结束后布置的作业加上导学案预习,会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感到负担,久之对预习导学案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使老师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老师在授课时大多仍会按照正常情况教学,就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所以,在导学案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怎样合理安排导学案预习内容和作业量的关系,更多地考虑把预习内容和作业有机整合。

2.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会学习的学生必然是一个会预习的学生。导学案教学中的预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的预习更多地注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识记、模仿和重现,而导学案教学的预习侧重学生个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设置了导学案预习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会按照导学案设计的思路组织教学,对内容的详略取舍更加明显,对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讲得更少。因此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效果好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预习的情况。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学力不同,预习的效果也不一样。调查中,有31%的学生把导学案视同练习题或测验卷,69%的学生认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之前,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以便为导学案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注意强化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和落实,防止预习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听课效率高低不等。

3.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案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结合所教内容把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要充分考虑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所以,导学案不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在编写时必须结合学情,导学案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通过实践,我们主张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以“导”促“学”的精神,能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设置问题,让学生预习后即尝试练习,体会内容掌握后的喜悦。因而,在导学案中要设计由浅入深的有一定梯度的新课练习。调查中,学生认为按导学案的思路,不需要老师也能学习了的占55%,觉得自己“会学习了”的 占58%,认为“学习效率提高了”的占 74%,说明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和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应当看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导学案不完全认同,说明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做好工作。

4.要把握好课堂上知识传授的方式和节奏

“教无定法,课无定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寻找规律,建构知识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适时点拨和提醒,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问题设计兼顾各层次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以解决好全班讨论中提问人数有限、学生不能畅所欲言的问题。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实践中我们发现:导学案教学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能听到学生精彩的见解,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策略,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让课堂动起来。调查中62%的学生认为导学案教学应“学生交流汇报为主,老师点评总结”效果更好,反映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想法和愿望。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课堂的生成固然精彩,但脱离了教学内容的生成必须要及时地拉回来。调查中,64%的学生觉得自主学习的时间应该在20分钟以下,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主学习依然有种不习惯,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拨和分析。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课堂可以如下分配:复习或引入约5分钟,新课约25分钟(含学生讨论),反馈巩固约10分钟,新课预习点拨约5分钟。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分配和具体操作要根据所教内容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上是我们在导学案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其实教学不应该有确定的模式,而应随着教学内容、学情、校情、学段和区域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合学生的、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各方面能力的课堂,就是优质课堂和高效课堂。

上一篇:破解乡村中学英语教育瓶颈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活页式作文”教学改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