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助你走向成功

时间:2022-08-23 04:37:07

自信助你走向成功

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怎能面向社会克服困难,通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理,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为此,我在教学别注意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

1 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中国有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正是王曦之日夜苦读,数十年如一日,洗笔水把池水都染成墨黑色,才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书法家;正是爱迪生不眼不休地研制灯泡,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困难中,坚持不懈,越挫越勇,才有了千家万户的光明;正是司马迁在监狱中冒着生命危险,不屈不挠的坚持写作,才有《史记》这部巨作的诞生。还有美国总统林肯,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在他的前半生中几乎都是失败的影子,但他并没有挫折击倒,每次都重新振作起来,微笑着面对世界,到了51岁的时候,他终于竞选总统成功。“皇天不负有心人”正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就了这位伟大的总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坚持不懈的人,才会有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因此,我每接手一个新班,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讲这些名人的故事,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一定会成功。

2 在实践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级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书店买板报书,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 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一是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二是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三是从一点一滴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整齐佩戴红领巾和学生证。通过花功夫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班风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同学们不仅自己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以前个别学生让老师督促完成课堂练习,现在家庭作业也完成的工工整整,有的同学还主动预习新课。特别是今年“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自发地请校外舞蹈教师辅导创作了精彩的舞蹈节目《牛仔舞》,获得全校师生一致好评。

4 在阅读教学中熏陶自我培养自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善于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渗透自信教育。如在《一定要争气》一文时,可抓住这句话重点分析,即:“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弟周不声不响的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童弟周和其他国家的同学的地位有什么不同?2、童弟周对待难题的态度怎样?3、遇到困难和挫折,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贫穷落后,没有地位,他被同学瞧不起,但童弟周不自卑,不妥协,而是把压力变成动力,树立了为中国人争气的思想,这样才能攻克科学难题。既然如此,那我们学生只要充满信心,奋发图强,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在艰难的事业都能成功。这样渗透自信教育,可以久久地留在学生心头不,挥之不去。在教学中渗透自信教育,作为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在语言环境中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貌岸然结合水融,这样即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自信教育,可谓一箭双雕。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渠道和途经。应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让我们从培养学生自信心理开始。

上一篇:艺术界的“中西调和派” 下一篇:国外图书馆微博客建设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