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 、文气、 静气” 中的新院体画

时间:2022-08-23 04:20:37

摘要:院体画作为中国画的一大形式,产生和存在的历史久远.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写实。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在其方向上并没有因此而明朗,相反却是破多立少。这一时期以阮荣春先生为代表的“新院体画派”产生,标志着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阮荣春先生提出的“三气”思想直接体现出“新院体”的精神,并给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画家指明方向。

关键词:院体 写实 “三气”

绪论

“院体”是中国绘画史论的术语,是院体画的简称,亦称“院画”。宋代赵升在《朝野类要》中说:“院体,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宫样之谓也.”即我国封建社会宫廷画家的作品和表现出来的风格。院体画作为中国画的一大形式,产生和存在的历史久远。自西周时期创作“体画”机构“图室”再到汉代的“尚方”,直至西蜀和南唐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画院。

一、新院体画产生的机遇与当前的状态

院体画是宫廷绘画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为统治者所用,成为政治的附庸品。从而使得大批现当代艺术家认为院体画是僵化的没有生命的艺术,认为它过分写实和程式化,不能深刻传达画家的艺术思想和个人精神,不善于表达画外之意。院体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写实,主要表现在精妙的刻画技巧和柔美的赋彩赋色上,力求描写形象精妙工整、细腻雅致。院体画发展的高峰是宋徽宗赵佶时的皇家画院。在一位痴迷艺术的皇帝的倡导下画院人才济济,为中国古代绘画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明朝的宣德画院也曾盛极一时,高手倍出。明末清初由于董其昌等人大力倡导“南北宗”理论,而忽视院体画的发展。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院体画开始走向衰落。从院体画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找到院体画存在与衰落的真正意义,对于我们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有所启迪。

在当代弘扬名族正气,鼓励艺术发展多元化的时期,中国画受到了一系列的批评、否定,但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并没有因此而明朗,相反却是破多立少。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下江苏画坛知名作家赵绪成、阮荣春、范扬、朱道平等四人以“新院体”相号召,在上海等地举办“新院体四人展”。传统院体画在迎合帝王所好的同时也十分讲究技法的运用,鲁迅就曾说:宋的画院,委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因此,中国画技法的进步,“院体”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四人绘画风格看,他们对技法也是相当的重视。他们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都是以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刻理解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新院体的几位画家,他们打出“新院体”的旗号,就已透露出坚持传统的信息。几位画家在学养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阮荣春就被称为“学者画家”。他在这四人中最具院体气息,技法规范,构图严谨而且学识修养极高。阮荣春先生的作品呈现着浓郁的传统画风,因而备受赞扬。阮荣春先生长期活跃于当代画坛,对于当代中国画在转型期所呈现出的浮躁和粗俗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观点呈现出理直气壮、态度鲜明的特点。目标直指中国画的矫揉造作,借助传统院体画的严谨精神来弘扬艺术本体精神,也就是他一直所强调的院体精神。

“新院体”在反对浮躁矫情、呼呼人文精神的思想统领下,它的创作将标志着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应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学术认可,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及超凡脱俗的文化境界,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的目标是走向城镇乡村的角落,我们深信画是给人看的,许多年来的误导使得我们将这平常真理忘却。我们相信中国老百姓最懂中国画,我们愿诚恳听他们喝骂指斥,我们为他们的欣赏和喜爱而激动开怀,我们为他们而创作和生存”。

二、阮荣春先生的“三气”理论解析

在《我的审美取向》一文中,阮荣春先生把矛头公开指向当前画坛:“画面绽露出浅薄的功底,急躁的情绪;一些作品墨色浓重,用笔粗率,锋芒烁烁,大有气势压人的感觉。这类作品,无异于‘大喊大叫’。”他强调:“可以断定,中国画朝着这一方向走下去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画的发展必须纠偏,至于如何纠偏?阮荣春先生提出将新院体的核心归结为“正气、静气、文气”六字。进而又阐述了“墨韵、神韵、气韵”的三韵主张。而“三气”和“三韵”是对作品气韵的要求。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则必须有“格法”作保证,因此,阮荣春先生又提出了相对于格法的中国画三种能力的要求,即“造物造型能力、用笔用墨能力、营造气韵格法的能力”。

正气,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堂堂正气。阮荣春先生强调画家心性品格的高尚和刚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事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格的培养直接影响这个人的品格高低。特别针对当代中国画画坛存在的急功近利,刻意追求不合实际甚至背到相持的风格,在艺术创作中没有对自己的创作意图,精神意蕴有所了解就在大肆的涂抹,追求那种千奇百怪的“新”画风等弊端提出深刻批评。因此,阮荣春先生在这种境遇下提出的正气则是绘画精神和绘画品格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尊重。他也强调我们在继承传统,尊重艺术创作自身规律的同时对作品创作的层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时下,当代中国艺术评论界悄然兴起不正之风,批评家的理论直接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市场前景,某些艺术评论家为了一己之利,对画家盲目吹捧从而严重影响了艺术界的正气。针对这种现象,阮荣春先生所提出的正气是在要求理论家要提高自身修养,摆正自身价值。

文气,就是要提倡文化人本应有的气息,讲究修养和知识,讲究文化品位,反对这些年存在的消解传统和痞气等不良作风。他强调画家应注重向传统文化学习,增加自我的学识修养。笔墨作为绘画语言建构的载体同样也担负着承载画家的精神理念和审美境界的任务。他所倡导的“绘画语言”必然要符合文气的要求,阮荣春先生曾作过形象的比喻,他说:“画坛盛行的浓重粗墨,实际上无异于人在讲话时的大喊大叫”。而那种全无法度狂怪离奇的作品,实际上近似一个人的“胡言乱语”。

静气,就是提倡游刃于作品外表而内蕴于形象之中的静穆之气。反对急功近利的浮躁和粗俗。理论有体系,追求有方向,院体之新不言而喻。静气实际上由正气、文气的要求和基本条件所达成的必然结果。因此阮荣春先生的静气正是新的时空条件和当代文化情境下提出的中国山水画品评的标准。阮荣春先生对画学有独到的见解加上其闳深的学问和佛教艺术的研究背景。使其在对佛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中国画的研究必然有更宽的视角和更深层思考。佛教与山有着深刻且必然的联系,佛经《付法藏因缘传》卷二有:“山岩空谷间,坐禅而龛定”,佛教的坐禅实际上是强调“静守”参悟自然人生,阐发由对自然人生感悟后的精神理念。

阮荣春先生对中国儒学道学的深刻研究,同样是他构建“静气”理论的基础。《论语·雍也》中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而道家思想更是强调“静观悟道”。阮籍在《达庄论》中说:“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同样是由“虚静”,澄明之心,观照山川自然,而达到“道”的境界。综上所言,我们发现对儒释道的参悟和研究,形成了阮教授关于“静气”理论的思想基础。“静气”理论在绘画作品语言形态和构建方式的特质,则来源于他对沈周,弘于以及清代金陵画派代表人物龚贤的研究。

三、阮荣春先生中国画作品的特点

阮荣春先生对渐江的研究和所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渐江的孤高人品和深厚涵养,其二是其作品风格的影响。清代扬翰在《归石轩画谈》中评弘仁画:“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如果用这段话来品评阮教授成熟期部分作品也是恰当的。所不同的是阮教授在收纳弘仁精谨的笔墨和简约格局等优良传统时,实际已由对山水情景重新构建而富含现墨元素,承载了当代人文思想。

阮荣春先生主张用院体精神来改良中国画,在“正气、静气、文气”的基础上他提出以格法、修养、气韵、意境这四大要素来改良。阮荣春先生钟情于山水画的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是在实践他的理论主张。他的作品墨色浑润、风格雄健、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意境清隽,品位高雅。阮荣春先生十分重视技法的训练和修养的积蓄。潘天寿也曾说:“绘画,学术也,故从事者,必须循行古人已经之途径,接受既得之经验与方法,为新新不已打下坚实之基础,再向新前程推进之也。”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画之人内心所产生的浮躁心态无异是一味良药。

阮荣春先生认为,中国画要走出低谷,重造历史辉煌,只能从深厚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去发掘,当然也不排除从西方文化中汲取有益养料。就历代中国画时代风格而论,唐代瑰丽畅达,宋代高旷坚实,元代苍茫空灵,明清两代典雅甜俗。每个时代有各自己的文化特征,而我们这个时代将是怎样的风格特征呢?现在尚难以用比较确切的语言来概括,这是因为,现在尚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这需中国画家们作出明智的抉择和不懈的努力。在新院体精神的冲击与感染下,传统中国画定能真正体现本质意义上的现代转变,一定会塑造出中国画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徐澄.学者画家阮荣春[J].美术报,1982(3)

[2]陈绶祥.新文人画五人展序[J].江苏画刊,2007年第1期

[3]邓白.潘天寿评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4]阮荣春.十字路口的抉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6期

上一篇:思品教育,重在师德 下一篇: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