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的码头

时间:2022-08-23 03:37:33

复苏的码头

以后施洞搞旅游开发,人们就不再困惑了,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价值连城的宝贝,不信你看看人家镇远啊,以前过的是什么生活,现在又过的是什么生活?!

黔东南自治州台江县的施洞镇是海内外闻名的古镇之一,其之所以闻名得益于当地传承千年的两大民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和龙舟节。施洞是这两大节日的发源地。

我曾经专门著文考证过龙舟节的来历,但遗憾至今没有亲历和见识过施洞的龙舟节,也没有参加过热闹非凡的姊妹节。

“不会吧?你不是号称走遍了黔东南的山山水水了吗?”一位同样有着旅行爱好的朋友很是惊讶地对我说。

“黔东南太大,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全部走完其山水之万一,我说走遍黔东南,那只是一个愿望而已。”

“走!我带你去施洞。”朋友说。朋友有车,我跟着他驱车直奔施洞。

天空下着小雨,道路崎岖难行,到达施洞镇时天已经完全黑暗下来了。他建议我们到镇远住宿,第二天再返回施洞考察。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镇远古城。

对于阳河上的这个古老码头,我当然再熟悉不过――读大学时,差不多每年都要取道镇远乘火车上贵阳。而后,参加工作不久,为写作《镇远县情》一书,又在这里做了整整一年的田野考察。

我那时几乎走遍了镇远城头的每一条巷道。至今仍然记得镇远早年的街头景象――木楼瓦舍,临河而居;悬崖之下,古巷幽深……

但现在我眼前所见的镇远城却已经面目全非――到处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每一条巷道也被包装得非常的时尚和现代了――灯红酒绿,人流如织……一句话,一切都已今非昔比。

第二天一早我和朋友驱车返回施洞。果见一古老小镇,也是临河而居,建筑凸显徽派特点。朋友介绍说,施洞和镇远一样,当年都是著名的码头,也都是因清水江和阳河的航运而发达起来的,现在航运衰落了,但古镇建筑的基本格局仍然保持不变,当地政府就借助于这样的一点历史文化积淀,准备重新打造,包装,开发为旅游社区。

我们从主街上走过,果然看见当地居民已经开始在做房屋的外包装了,风格则模仿镇远古城――以徽派建筑为主体,同时发扬苗族传统建筑特点,砖木结合,古今混杂。

随后,朋友把我带到距离施洞镇不远的一处苗寨,叫“巴拉河村”,苗语自称“郎克”。

这是一个位于巴拉河与清水江交汇处的苗族小村寨,巴拉河和清水江分别从村寨的两侧流过,寨子不大,只有一百余户人家,几乎完全隐蔽于高大葳蕤的古老树林之中,环境极为雅致和优美。

我说这真是个好地方啊!在这地方搞旅游开发是很有前途的。

朋友说,你想到的人家早想到了,已经有来自浙江省的某企业集团前来考察,准备开发了。

我心想,贵州现在交通条件稍有改变,投资环境立即有了改观,外省商人就立即瞄准了我们许多潜在的文化市场,这自然是好事,但也还是担心外省商人在投资开发过程中也许会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朋友说,这个你不用太担心,据我所知,准备来巴拉河村投资开发的这家公司是很有眼光的,他们不仅在贵州吸收了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知识和情感的本土股东,同时主动与当地政府密切协商,自己提出要保护在前,开发和利用在后,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民族地区探索和寻求到一条既能够比较完好地保留民族原生态文化,又能够给村民、地方政府和公司都带来利益的发展之路。

听到朋友这么一说,我心稍安。但也还是有所顾虑,觉得这条路恐怕并不是那么好找。

走过一条临时搭建起来的破旧木桥,我和朋友冒雨走进了郎克村。村民见到我们,无不热情招呼,而且说的都是令我感到格外亲切的台江话。我家乡天柱,与台江同属一个汉语方言小片区,于是我对朋友说,民族地区最大的资源是什么?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人的素质!有人老说我们贵州人的素质差,我觉得这要看你把贵州人放在什么环境里来看,你把他们放在大都市里,他们可能一无是处,但你把他们还原在本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文明素质是世界第一流的,他们的生存技能也是世上最强的,他们不仅善良质朴,待人诚恳,守规矩,懂礼貌,而且个个身怀绝技,几乎人人都是艺术家……朋友连连点头应诺,对我的说法表示非常认同。

上一篇:桐梓宋墓:时代的历史遗迹 下一篇:调研,切莫隔绝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