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94例安全性分析

时间:2022-08-23 03:08:45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94例安全性分析

摘要 目的:探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收治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94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给予传统综合治疗,观察组5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恩替卡韦;乙型肝炎;肝衰竭;安全性

乙型肝炎肝衰竭在临床上的病死率较高,且目前尚且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手段,肝移植往往会是这类疾病的终末期治疗手段…,但往往费用较高。在肝病协会上,专家指出,对于乙肝肝衰竭的患者应尽早应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的治疗。近些年来,拉米夫定在治疗肝炎导致的肝衰竭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逐渐成为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抗病毒药物。但是,恩替卡韦在理论上具有比拉米夫定更快更强的作用,但其安全性却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研究中,随机选取进行治疗的患有乙肝衰竭患者50例,给予了恩替卡韦治疗,收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乙肝肝衰竭患者94例,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31例,女l9例,年龄25~56岁,平均(33.2±4.7)岁;对照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26~60岁,平均(33.9±5.6)岁。根据国内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以及其他的相关指南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需满足的标准:①没有既往的肝病史;②发病两周出现肝性脑病;③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加剧;④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年龄、性别、基本病情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方法:①对照组进行综合治疗:输入血浆、白蛋白以及维生素等,应用药物进行保肝治疗,并维持内环境的平衡。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且原则上嘱患者持续应用>2年。

检测方法:①肝功能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等的指标。②观察指标:嘱患者每周复查肝功能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每2周复查1次乙肝两对半。

效果评价标准:①治愈:肝功能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等的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冬氨酸转氨酶下降>30%,血浆白蛋白上升;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未达到有效或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的数据录入SPSS18.0数据库,采用X2检验或者t检验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P

结果

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愈21例,有效16例,兀效7例,总治疗有效率84.09%;观察组治愈31例,有效16例,兀效3例,总治疗有效率94.00%,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观察组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转氨酶以及胆红素、凝血酶活动度指标均在2个月内正常,且治疗的难受性较好,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总体安全性较高。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引起急性肝炎时往往会表现为肝酶活性的升高,一般来说不伴有凝血功能的障碍,且多数患者在治疗后的预后较好。但是在发生急性肝衰竭时往往病死率会大大上升,严重时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乙肝病毒引起患者肝衰竭是目前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其相关的病理机制尚且不清楚。有些研究评估了总体细胞死亡以及细胞凋亡的参数,其中发现,活跃中的病毒复制会导致HBV相关肝衰竭细胞死亡数量的升高,在临床上应用强效的抗病毒制剂时,会抑制HBV,导致细胞死亡标志物的明显下降,最后避免进行肝脏的移植。国外学者Kumar指出,拉米夫定在治疗急性乙型肝炎时无效,但是在另一位学者的研究中表示,拉米夫定有效,且安全性较高。随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拉米夫定已经不再建议做一线药物来进行抗病毒的应用,而恩替卡韦作为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其疗效以及安全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中发现,恩替卡韦在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时,能够收到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大大减少了肝移植的比率,大部分的患者在半年内出现了血清学转换。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抗病毒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也有效证明了恩替卡韦的安全性。

总之,恩替卡韦在治疗乙肝肝衰竭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疗效,帮助患者避免最终肝移植的命运,不仅帮助患者减少痛苦、降低治疗费用,更是有效的节约了宝贵的肝脏资源。

上一篇: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加氟... 下一篇:沐浴在墨韵书香中的菁菁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