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在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中的协同作用

时间:2022-08-23 02:06:06

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在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中的协同作用

744204甘肃崇信县黄花乡卫生院【sup】1【/sup】

744100甘肃华亭县人民医院【sup】2【/sup】

744200甘肃崇信县人民医院【sup】3【/sup】

摘 要 目的:探讨粘连缓解联合电针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的协同作用。方法:将44例EPISB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中药电针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中药电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配合自拟的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的综合治疗。对两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缓解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均获治愈,中药电针组临床症状缓解迅速、排气时间提前、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治疗EPISBO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粘连缓解汤 电针 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协同作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113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44例EPISBO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电针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2~66岁,平均43.5岁;原发病及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穿孔修补术3例(行2次手术者1例),外伤性肠破裂修补及部分切除5例(行2次手术者3例),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管松解及部分切除术7例(行2次手术者4例),结肠癌根治术1例,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5例(其中2例行2次手术、1例行4次手术),外伤性肝破裂修补术2例。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0~63岁,平均41.5岁;原发病及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手术2例,小肠手术11例(行2次手术者5例,3次手术者1例),结肠手术1例,阑尾手术4例(行2次手术2例),脾切除术3例(行2次手术者1例)。全部患者符合诊断标准【sup】[2,3]【/sup】。治疗方法:(1)常规疗法。①禁食水;②持续胃肠减压;③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胃肠外营养支持;④奥曲肽,0.1mg,每6~8小时皮下注射1次,共3~8天;⑤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5mg,每8小时小壶入1次,减量应用3~5天);⑥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替硝唑。(2)中药、电针协同疗法。①应用粘连缓解汤;②电针治疗。

治愈标准【sup】[2]【/sup】:①腹胀痛消失,无恶心、呕吐,恢复排气、排便;②腹软,肠鸣音恢复正常;③立位X线片腹部无实性变,无肠管扩张;④半饮食后肠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结 果

本组病例经上述中西结合治疗,按统一治愈标准判定,均获痊愈,无手术治疗病例。两组临床指标比较,见表1。

讨 论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一种特殊类型肠梗阻。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指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主要特点:①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尤其是多次手术,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或创伤较大者。②症状以腹胀为主,可伴呕吐,腹痛较轻。③体征示腹膨隆、对称,无肠型,腹壁柔韧感,可有压痛;大多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④立位腹平片见肠管积液、积气,CT可显示肠壁水肿、增厚,黏连成团,肠管扩张,积液积气。部分患者在EPII发生之前可有少量排气排便,造成肠功能恢复的假象,容易延误诊治。

EPISBO在外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约占术后肠梗阻的1/5~1/3【sup】[1]【/sup】,本组44例EPISBO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并在常规疗法的之外加用自拟的粘连缓解汤及电针治疗,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均获痊愈。

本研究组经胃管注入粘连缓解汤后,78.3%(18/23)的病例3天内临床症状缓解,表明该汤在增强肠动力,促进小肠蠕动及吸收,使紊乱的肠道菌群恢复正常,降低胃肠道微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肠壁水肿,抑制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的吸收,保护黏膜屏障等方面【sup】[4,5]【/sup】,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粘连缓解汤肛滴的协同作用,本研究组肛滴粘连缓解汤,经结肠吸收后,发挥该药使运化复常,以资气血,行气消胀,下气通便的功能,74%(17/23)的患者5天内出现排气。研究表明【sup】[5]【/sup】,慢慢滴入药液到一定量(50ml以上)时,则可刺激直肠壁感受器,通过盆腔神经将冲动传入脊髓腰骶段的排便中枢,且上传大脑皮质引起“便意”而发生排便反射。排便中枢通过盆腔神经传出冲动则使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内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同时通过支配腹肌与膈肌的神经使腹肌、膈肌收缩,增加腹压,肠蠕动增加,促使排便。当灌入之中药达到更大容积时,便可刺激横结肠引起结肠“集团蠕动”使肠之蠕动更加活跃,使肠内积聚之热结,一举排出,达到通腑泻下作用。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2 孙传兴.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7-358.

3 龚建峰,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7,30(5):3-5.

4 冯顺友.大黄防治胃肠功能衰竭[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0):795-797.

5 巫协宁.重症胰腺炎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1):3-5.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例)

上一篇:结核性胸膜炎144例疗效观察及临床分析 下一篇:G22【sup】#【/sup】Delta静脉留置针在周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