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时间:2022-08-23 01:59:24

巧抓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着力点,但教师处理教材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在处理教材上可见真功夫。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笔者文本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巧妙切入:

一、文本内容,多元解读的立足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建筑学、美学、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二、文本语言,多元解读的突破点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丰富、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谓色香味俱全。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三、文本的主旨,多元解读的升华点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提升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谈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着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四、人物形象,多元解读的新亮点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任务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兄长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五、文本“空白”,多元解读的闪光点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和阐释。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与作品、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化填补,更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某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接着教师承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下可忙坏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它就有了根,谁也不能是我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朗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的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文本是学生、教师、作者进行深刻交流的载体,“文本的多元解读”理应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教师应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把文本的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上一篇: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下一篇:浅谈如何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