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平菇袋料栽培技术要点

时间:2022-08-23 12:00:18

唐河县平菇袋料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64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75-02

1 场地选择

产地环境空气,生产用水及其它按NY/T5333中3.2的要求执行。

2 菌种选择

平菇的种性要求具备: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品质好。菌种质量符合NY/T5333中3.1的要求。

3 塑料袋规格和要求

一般选用厚0.004cm~0.025cm,宽24cm~28cm,长50cm-55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

4 生产技术

4.1 熟料栽培制袋技术

4.1.1制袋

4.1.1.1拌料

将主料和不溶于水的辅料搅拌均匀;可溶性物质配成水溶液逐步加入混匀;培养料的含水量60%-65%,PH值6.2-7.0。

4.1.1.2装料、扎口

栽培袋规格:45-55cm×27cm×0.04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利用装袋机或人工方法进行,装料要求上下松紧一致,压平料面。

4.1.1.3灭菌

常压灭菌,加温至100℃,保持8h-12h;高压灭菌,在压力升到1.47×105pa,温度达125℃时,保持1.5h-2h。

4.1.2接种

接种环境,器具消毒,接种管理按NY/T5333的要求执行。

4.1.2.1接种要求

待料温冷却到28℃后,可在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接种,接种室要在使用前一天进行熏蒸消毒,每次接种前用5%石碳酸喷雾,再用紫外线灯照射0.5-1h。

4.1.2.2接种方法

两头接种,封袋口时,将原培养料封袋口的薄膜弃去,换上经过灭菌的2-3层报纸或1层牛皮纸。

4.1.3菌丝培养

4.1.3.1接种后将菌袋放入干燥、清洁、黑暗的房间培养,培养室地面用5%石灰澄清液喷洒。

4.1.3.2培养菌袋可采用单排叠放,每排5-6层,排与排之间相距50cm;也可搭床架排放,床架层与层间50cm,床架间过道70cm。

4.1.3.3发菌室温度18℃-30℃,空气相对湿度60%-70%,前期以保温为主,后期要每天通风换气1-2次。

4.1.3.4每隔7 -10d翻堆检查一次,及时剔除不良栽培袋。培养20-25d菌丝可长满料袋,转入出菇房。

4.1.4出菇管理

4.1.4.1菇房要求

菇房消毒处理,达到清洁、通风、有散射光。

4.1.4.2消毒方法

在使用前一天进行熏蒸消毒,一般每立方米空间需用4-6g气雾消毒剂或40%甲醛8ml、高锰酸钾5g熏蒸。

4.1.4.3温度

高温型的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24℃-28℃,中温型的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20℃-24℃,低温型的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15℃-18℃。然后在10℃-24℃条件下促进子实体发育,8℃以上温差刺激能促进子实体分化。

4.1.4.4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左右。子实体形成初期,以空间喷雾加湿为主,少量多次,保持地面湿润。当子实体菌盖大多长至直径3cm以上时,可直接向菇体喷水。

4.1.4.5光照

需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强度180-220勒克斯。

4.1.4.6通风换气

加强通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高于0.1%。

4.1.5采收

4.1.5.1一般在菇体七成熟即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采收最好。

4.1.5.2采收的平菇应符合NY5096的要求。采收后,去除残留的根部和死菇,以及表面形成的菌膜。停水养菌3-4d,再按5.1.7要求管理,一般可采收5-6潮。

4.2 发酵料栽培

4.2.1栽培季节

当年10月到翌年4月。

4.2.2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符合NY5099的要求。

4.2.3制袋

4.2.3.1建堆

料堆底宽1.2m-1.5m,高1.0 m-1.2m,长依场地而定。堆好后在料堆上每隔30cm,从上到下扎一个通气孔,然后在堆上盖上草苫或薄膜等覆盖物,堆下部20cm-30cm可不盖。

4.2.3.2翻堆

当料堆温度升到60℃以上时保持24h翻堆,以后每天或隔天翻堆1次,共翻3次-4次。在发酵好的培养料中加入多菌灵或克霉剂,翻拌均匀后,利用装袋机或人工进行。

4.2.4接种

层播法播种,三层料播四层种;接种使用量为培养料的10%-12%。

4.2.5出菇管理

4.2.5.1温度

原基分化温度较低于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以15℃-18℃刺激原基形成,然后在10℃-24℃条件下促进子实体发育。

4.2.5.2划口出菇

可以两头出菇,提倡划口出菇。每潮菇采完后,将料袋上下调转180度,用同样方法划“×”型口,位置与前面的错开。

4.2.6采收

按熟料栽培制袋技术要求执行。采收后去除残留的根部和死菇,停水养菌3-4d,再按5.2.5的要求管理,可采3-4潮菇。

4.3 主要病虫害防治

4.3.1主要病害防治

4.3.1.1主要病害:霉菌、细菌性褐斑等。

4.3.2防治方法。

4.3.2.1非化学防治

严格检查种源,保持环境清洁。

4.3.2.2化学防治

菌丝培养阶段,受杂菌污染轻的菌袋可用3%甲醛或75%酒精或碱性波尔多液注射患处,污染程度严重的应深埋或焚烧。幼菇发生黄菇病可用百消净TA防治,用药前1d停止喷水,正反面都要喷到,每天1次,连喷2次。

4.4 主要虫害防治

4.4.1主要虫害

菇蝇、菇蚊、螨类、跳虫等。

4.4.2防治方法

4.4.2.1阻隔法防治

在场地周围挖沟,在菇房安装纱门窗防止害虫飞入。

4.4.2.2化学防治

用棉球蘸上50%敌敌畏液,在房内、管棚内悬挂数处,每隔3-5d重新蘸药熏蒸,有预防效果。出菇前发生虫害时每平方米使用敌敌畏9kg,密闭熏蒸12h。出菇后可喷0.1%鱼藤精或0.1%除虫菊液,每天1次,连续3天。

上一篇:采用技术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探索 下一篇:县(区)级农机监理部门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