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和意合的界定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3 11:45:44

形合和意合的界定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讨论目前国内对形合和意合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辨别与英语概念“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异同;讨论了形合与意合产生的原因;举例分析了这两个概念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形合;意合;界定;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14-2

一、引言

目前来看,虽然国内对形合和意合这两个概念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至今没有对其做出明确清晰的界定,而且还将其与“hypotaxis”和“parataxis”等同起来,而实际上这两对概念却不完全等同。探讨形合和意合这一对概念会有助于我们的翻译实践活动。

二、形合和意合

(一)形合和意合的界定

一般认为,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是由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中国的复合句往往是一种意合法。在西文称为parataxis…在西洋语言里是一种变态,在中国语里是一种常态。”“因为在平常的语言里,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更多……西文的连词大多是和中国的联接成分(联结词和关系末品)相当的。不过,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可见王先生所说的意合和形合是指句内之间、分句之间的意合和形合,而非指句与句的语篇层面。

刘宓庆给出了如下定义:我们这里所谓“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形合意合问题属于表现法。连淑能认为,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与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戚雨村对“形合连接结构”的定义是:“指从属的语言单位用关联词语与主要的语言单位相组合”;而把“意合连接结构”界定为:“指从属的语言单位不用从属连接词语而用话语意义的配合与主要语言单位组合。”

可见对形合和意合的界定大概有两种:1.属于句法概念,主要区别是句内词语之间或分句之间的连接方式上的不同;2.属于语言表达法层面,认为两者不仅发生在句法层面,还发生在词法和语篇层面,是语言的基本表达手段或组织法则。

(二)形合和意合与“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关系

形合和意合与“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关系并不完全对应。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和The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把“hypotaxis”解释为通过连接性词语表达从属关系,后者还包括短语的连接;把“hypotaxis”解释为不用连接性词语,但后者界定略宽,认为并列成分包括分句、短语和句子。可见“hypotaxis”和“parataxis”在英语中主要指分句和词语间的不同连接方式。前者表示分句间通过连接性词语表示的从属关系,也可表示词语间的从属关系。后者表示语言成分不通过连接性词语并列在一起,在语义上不限于表示并列关系,也可表示从属关系,并列的成分除了词语和分句外,还包括句子之间。

因此,形合与意合,“hypotaxis”和“parataxis”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属于句法层面;而对于前一对,有人把它们看为句法层面,功能跟后一对差不多,也有人倾向于把它们看成语言的表达手段或组织法则。但在句法层面,两对词语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hypotaxis”仅指从属关系,但“形合”却不特指主从关系;“parataxis”主要指彼此相当的语言成分的并列,而“意合”则强调不用语言形式连接而意义仍然连贯,不计较语言成分一定要对应,或在语义上是主从还是并列关系。

由此可见,形合与意合,“hypotaxis”和“parataxis”这两对概念在功能和意义上不完全对等,前一对的界定范围要比后一对宽泛,两者可以看成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自从形合和意合这一对概念产生以来,中国人便不自觉地把它们与“hypotaxis”和“parataxis”这一对概念对应了起来。而且形合意合概念在中国的使用率要比“hypotaxis”和“parataxis”在国外的使用率要多得多。

(三)形合和意合的深层根源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有这对概念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持有者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东方人习惯联系熟悉事物来认识新事物,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含义,强调点到即止,注重对语言意境的描述和句子深远含义的表达,对形式要求灵活。因此汉语句式看似不甚连贯,表达句型也多种多样。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比较直接,因此在语言组织上也很明确,不会用很多委婉含蓄的词语来表情达意。英语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主要借助词汇手段来连接语言单位。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Nida)在其著作Translating Meaning(1982)中所指出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对比。”如果我们将“hypotaxis”和“parataxis”的意思扩大化,就可以看成是形合和意合的区别。形合的语言模式反映了西方重视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的思维模式,意合的语言模式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体悟、表意简约的思维模式。

三、形合和意合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下面笔者来举例分析形合和意合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英译汉:Washington Irving的 Westminster Abbey一文中这样描述道: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 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l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 There was something congenial to the season in the mournful magnificence of the old pile, and as I passed its threshold it seemed like stepping back into the regions of antiquity and losing myself among the shades of former ages.

夏济安的译文是: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云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信步走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相符;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置身远古世界,忘形于昔日的憧憧鬼影之中了。

夏先生再把英语译成汉语时就注意到了英汉语言模式的不同。他的译文省略了许多连接词,如原文第一句中的on, in, and等对应的意思在译文中被省略,译成的中文流畅而唯美,不带一丝翻译痕迹。译文分句之间看似不连贯,但意蕴是紧密相连的。如若按照英文的语言习惯,把所有的连接性词语翻译出来,就失去了汉语的味道。例如译成:在一个气象肃穆的晚秋,在岁云将暮,终日昏暗的时候,我花了几个钟头在西敏寺漫步。这样的译文失去了汉语特有的味道。

汉译英:如沈复的《浮生六记》选段: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林语堂的译文:I remember that when I was a child, I could stare at the sun with wide, open eyes. I could see the tiniest objects, and loved to observe the fine grains and patterns of small things, from which I derived a romantic, unworldly pleasure. When mosquitoes were humming round in summer, I transformed them in my imagination into a company of storks dancing in the air. And when I regarded them that way, they were real storks to me, flying by the hundreds and thousands, and I would look up at them until my neck was stiff.

林先生在英文中把隐含的连接性词语译了出来,如,that, when, with, and, from, in, into等。如若不把这些词突显出来,就会使译文晦涩难懂,搞不懂逻辑,不知所然。另外,原文体现了汉语典型的行文特点,即主语不明确,完全靠读者自我领悟。这样虽然不符合严格的主谓宾语法原则,但中国人仍然毫无障碍地理解原文。原文提到“余”(即“我”)这个主语仅一处,而翻译成英语则就要考虑英文的表达习惯,较严格地遵照英语“呆板”的语法要求,把隐藏的主语表达出来。如若翻译时不及时加上主语,翻译出来的英文就会令人不知所然。林先生的译文中,提到“I”(即“我”)则有好几处,把主语明确表达出来,让英文读者心中明了动作的发出者。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现象。

四、结语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互译中不可避免要讨论的问题。形合与意合主要区别在语言的连接方式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形合和意合又跟“hypotaxis”和“parataxis”的意思不完全对等。然而,形合与意合的鸿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为语言之间“音虽似别,义则大同”,最不相同的只是语言的组织方式而已。因此在我们的英汉互译实践中,要十分清楚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区别形合和意合的不同,这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2]法云.翻译名义集自序[A].见: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1

[3]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0-51.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8.

[5]刘宓庆.英汉对比语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18-19.

[6]戚雨村.语言学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244

[7]美国名家散文选读[M].夏济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90-91.

[8]王力.中国语法理论(1944-1945)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41.

作者简介:宋远华(1987-),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上一篇: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下一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