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文章先读书

时间:2022-08-23 11:38:47

欲作文章先读书

读书的重要毋庸置疑。

读书,用一个比喻,相当于吃饭。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吃饭是营养、热量的来源,使人成长的后天之本。

一、急功近利与立足长远

从阅读中学习名人名作的构思与技巧,把别人的优长变为自己的营养,不断的充实自己,是读书的目的。有时候,别人的一本书可以透破天机,打破禁锢,开创一个全新的境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陆流行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历史随笔《万历十五年》。这是对那个时代的作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提供了一种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此前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是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开放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历史可以这样写,文学自不必说要跳出固有的圈子,新思想新写法随之掀起了风潮。

那个时期的作者相当重视读书,认为借鉴相当重要。现在不同了,不少人不看重读书,只重视动笔写作。当今,忽略读书,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前几年,就有人用“浅阅读”、“一次性消费”等语词来形容阅读和书刊。《文艺报》等报刊开辟《为什么读经典》专栏,连续多日展开讨论,强调读经典的重要,这说明对于经典的冷淡,已经是一个问题了。

确实,这个时代资讯发达,媒体多元,电视普及,网络走红,人们寻找知识和娱乐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然青睐那些方便而又多姿多彩的形式,视觉听觉的接受省心省力,读书却要把抽象的文字放进大脑里经过思维以后消化,既消耗脑力,又多耗时间。另外,经典也受到挑战。市场以赚钱为目的,读书以娱乐为目的,买书以实用为取向,哪些类型化、职场、鬼怪、盗墓、穿越、玄幻、悬疑、恶搞、眼花缭乱,孔子、曹雪芹、鲁迅、托尔斯泰,也就靠边站了。

书有远近之分。从时间上讲,古代与近代,当代与眼前;从空间上讲,国外与国内,港台与大陆,本省与本市;从学科门类上讲,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文艺类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等,文学也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等。急功近利的人热蒸现卖,俗话说“冷说抓个热蒸馍”,当然只读近的,单一的。如写小说的只读几本小说精选,将中外许多经典名著视为“远水不解近渴”,更不用说认真研读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之类了。

二、泛览群书与长远规划

翻阅三国人物资料,一个不起眼的官员王修令人赞叹不已。他是当时的忠贞名士,曹操去了他家,发现大小房间都是藏书,另外的财产只有不满十斛的谷子。古人有“熟读五车书”、“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常用俗谚,可见读书之多。

实践证明,大作家都是思想家,有广博的知识,书读得很驳杂。著名作家实不但读了许多中外名著,还涉猎了不少政治、历史、地理、自然、民间传说、地方志,《白鹿原》的整体意蕴才那么丰厚而有余味,写法也融合了西方流派技巧。著名评论家雷达评点,该书“参透了宇宙玄机,天地造化”。上世纪80年代,路遥、莫言等作家就是因为熟读中外文学经典才写出突破性的作品。当今不少写出好作品的人,汲取外国作家技巧,构思独到,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笔触细腻,另创文本,复杂的人性百态才能得以表现。

光阴如电,读书应该有一个可行计划,要靠恒心与毅力才能日积月累。当人到中年记忆力减退时只能读一些流行报刊,后悔也来不及了。

三、小眼光与大目标

如果想自己笔下文采斐然,必须出声诵读、死记硬背,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

才高八斗的曹植,他的诗歌“文才富艳,骨骼奇清”,赢得了一个美称:“绣虎”,令人羡慕不已。

贾平凹在一篇文章中说:“外界都说我们的文笔好,我们也为此得意,但得警惕陶醉在文笔之中忘却了大东西的续写。你是非常有灵性的作家,我还得劝你,不要再多读明清作品,不要再欣赏废名那一类作家的作品,不要再讲究语言和小情趣,要往大处写,要多读读雄深沉郁的作品,如鲁迅的,司马迁的,托尔斯泰的,把气往大鼓,把气往大做,宁粗粝,不要玲珑。做大袍子,不要在大袍子上追究小皱褶和花边”。可见读书不能目光短浅,只注重自己的兴趣,一任性情放逐,而是要有意改变自己,由大格局的目标牵引。

当代文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泛滥,一般化作品太多,伟大作品难以寻觅,著名评论家李建军说:没有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借鉴,无论谁都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现在的中国作家们读书太少,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上,有的作家只偏于一隅,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人类文学的伟大经验,不仅浑然无知,而且盲目地排斥。

四、兴趣一时与毕其一生

怎么读书,如何读书,人与人是有差别的。鲁迅先生把阅读文艺作品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而阅读属于前者;“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属于后者。一般文学作者既出于嗜好,也力求达到专业水平,除了有浓厚兴趣,还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按理说应该长期坚持读下去,方法正确。实际的情形却有种种不同。

首先,有人觉得读得不少了,够用了,今后主要是动笔了。以笔者为例,读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海明威的几本书,认为国外的借鉴够了。写了几年才发现不少同行读博尔赫斯与卡夫卡,后来还有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他们的作品那么美妙。

其次,有人走了极端,太爱读书,读得多,写得少,或者读得认真仔细,思考的深度不够,写的匆忙仓促,眼高手低的情形就出现了。

还有,不少人因为工作较忙,节奏较快,就产生了松懈情绪,既不去读,也不去写,认为短期中断不是什么大事。时间已久,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然会产生不利影响。三国的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白天讲武策,夜间思经传,常倚案卧视书籍。”可见时间是挤出来的。懒惰是自己养成的。

文学大师矛盾曾对青年作者简练地概括说:“多读多写多生活,边写边读边生活。”读书、动笔、生活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已故作家柳青曾以“六十年一个单元”说明作家应将写作看作一生唯一的追求。如果有如此的责任感,那么,文化作者毕其一生,都得孜孜不倦青灯黄卷。

不管是作家还是作者,哪怕是最普通的一个人,读书,让你能从书中找到感觉、找到快乐、找到人生路上必备的知识。

上一篇:如何在新课程中优化教学方式 下一篇:刍议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