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合治治疗原发性痛风42例

时间:2022-08-23 10:57:29

关键词:原发性痛风;湿热蕴结;痰瘀阻滞;合治

中图分类号:R58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88-01

痛风,是肢体远端肢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痛风石沉积,导致关节畸形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历节”等范畴。为现代医学之尿酸或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个异质性疾病。常累积肾而致尿酸结石、肾炎等并发症。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痛风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辨证分型依据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痛风”的诊断依据。辨证分型如下:湿热蕴结:下肢远端跖、趾或踝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触之局部灼热,拒按,活动受限。伴有发热口干渴,便秘或不爽,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痰浊阻络:关节肿胀疼痛,重着感,足浮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硬结块,胸脘痞满,大便不调,舌胖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瘀热阻滞: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硬结。皮肤暗淡,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肝肾阴虚:屡发本病,日久多关节变形,疼痛剧烈,夜间为甚,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步履艰难,甚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12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为门诊患者,女2例,男4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1岁,其中35~45岁25例,占男性总病例数的625%。病程最短5d,最长7 a,平均病程约为7个月。患者均有单个跖、趾或踝关节卒然红肿疼痛史,其中5例有家族史。诊断参照《内科学》[2]原发性痛风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内服方 土茯苓30 g,防己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姜黄10 g,薏苡仁30 g,络石藤15 g,苏木15 g,木瓜10 g,透骨草15 g,川牛膝10 g,苍术10 g。辨证加减 脾虚湿浊者,内服加白术、茯芩、党参、金钱草等。湿热蕴结者加黄柏、萆薢、虎杖。瘀阻者加红藤,地鳖虫。肝肾阴虚者加桑寄生、苏条参、生地。并发症随证加减。1剂/天,水煎取汁,分3次服,15 d为1疗程。

22 外洗方 川乌30 g,草乌30 g,八角枫30 g,海桐皮30 g,樟脑15 g(后下),伸筋草30 g,桂枝15 g,苏木15 g,透骨草30 g,石楠藤30 g,自然铜30 g,细辛10 g。水煎薰洗,2日1剂,每日2次。

23 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戒酒,饮食清淡,忌食动物肝、肠等内脏,海鲜,大豆及豆制品等。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痛风的“疗效评定”,即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者为临床治愈;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者为好转;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22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

4 病案举例

蔡某,男,48岁,2008年5月10日初诊。症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外侧红、肿、疼痛、局部灼热,行走难。查:右侧第一跖趾关节处肿胀,色暗红,灼热,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有慢性结肠炎病史。化验血常规:

WBC 102×109/L;血尿酸621 μmol/L、尿素氮52 μmol/L、肌酐90 μmol/L;血沉25 mm/h;ASO阴性、RF阴性。第一跖、趾关节X片提示未见骨质损伤。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内服方:土茯苓30 g,防己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姜黄10 g,薏苡仁30 g,络石藤15 g,苏木15 g,木瓜10 g,透骨草15 g,川牛膝10 g,苍术10 g,重楼20 g,黄柏20 g,虎杖10 g,3剂,1日1剂,水煎分3次服。给外洗方2剂,1日薰洗2次,2日1剂。2008年5月14日复诊:诸症减,已能行走,下腹不适,大便不调,原方加蒲公英20 g,炒鸡内金20 g,木香10 g,给7剂继服。外洗方4剂,用药1月后诸证消。化验血尿酸368 μmol/L,血沉15 mm/h。嘱不时外用薰洗及间歇性服药1年,随访3年不复发。

5 讨论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据血中尿酸增高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除少数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属遗传性疾病外,大多数尚未阐明。中医学归属于“痹证”范畴,痛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十分典型,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或数或涩,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痰浊、挟瘀等。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法。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2

上一篇:赵国仁主任医师内科经验学习体会 下一篇: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