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与墨子思想对公平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时间:2022-08-23 10:04:39

论老子与墨子思想对公平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摘 要:本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探讨老子墨子思想对当前公平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本文提出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以每个人自我内心的和谐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合而不同等几个重要观点。

关键词:老子;墨子;和谐;公平;和而不同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已取得极大进步,相对应的文化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差距很大,有些人的精神生活表现相对滞后,有些人价值观多元复杂而又混乱驳杂,生命体验多样多重,不少社会阴暗面不断被曝光,公平公正甚至受到怀疑,有人认为社会和谐似乎只能做为一种理想状态。针对这种情况,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来重建、平衡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体系,实现精神世界新的和谐,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个人自我内心和谐是人与人和谐的前提

社会和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然坦诚、和睦友爱、幸福平等地共处,人与人之间一种理想地沟通境界。儒家文化复杂的繁文缛节和过高的道德标准使得传统中国人性虚伪,常常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言行不一,人与人之间不是坦诚的朋友关系,而是相互欺压、相互残害的不平衡关系,是主子奴隶关系,以致心灵扭曲阴暗,形成传统中国人的病态性格,中国社会的阴冷气氛。

社会和谐必须以每个人自我内心的和谐为前提,一个人只有自己实现心境平衡、平和、宁静、自然、健康,才能真正与别人融洽相处。

自我内心达到和谐必须具备几点:良好的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不贪、有定力)、良好的不与他人攀比的心态(一个人的幸福感常常取决于他与邻居的对比,欣赏学习别人,而不是嫉妒别人,建立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省、自学、自我教育,不自我膨胀)

(一)良好的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物质上不过于贪图享受,注重精神的丰盈。

老子认为“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就是说,堵塞嗜欲的孔穴,闭其嗜欲的门径,终生不受所累;打开嗜欲的孔穴,终身不得安宁。适当地控制个人的欲望,才能保持身心的宁静和谐。现在人们的物质欲望泛滥,而精神萎缩、道德滑坡。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但在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的物质要求之后,人就应该提升精神素养,追求精神丰富,没有良好的精神素养,物质上也不能长远发展。老子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当今社会广告铺天盖地,充满物质的诱惑,炫富、物质攀比心态越来越重,大学校园也很难放下一张宁静的书桌,个人很难保持内心的宁静,致使许多人眼光不能够长远,心胸也不够开阔,“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其实缺乏良好的精神素养,只能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 ,没有良好的精神素养,物质上也不能获得长久保有。

物质与精神是矛盾的统一,此消彼长,一个人过于追求物质,必然精神空虚匮乏,反之,精神丰富之人,多物质需求淡薄。

(二)摒弃与他人攀比的心态,不嫉妒别人,也注意不被别人嫉妒,养成欣赏别人、学习别人、低调扎实的智慧而阳光的心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加强自我修养。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幸福感常常取决于他与邻居的对比。攀比、嫉妒心理几乎可以说是人性的通病,这种人性的弱点,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恶化人际关系,实在是一种弱智的表现。当我们不如别人时,要欣赏学习别人,而不是嫉妒别人,建立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子主张不争,认为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如同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掌握与人相处的智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7﹞;;当我们胜过别人时,也要注意不被别人嫉妒,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有所成就的人更要低调、谨慎,做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乎道德人打的最高分,其行为境地无限接近于“道”。“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认为人要保持“至虚极,守静笃”的心境。在人格修养方面,老子认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做人要有真内涵、要扎实,“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三)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学会自省、自学、自我教育,不自我膨胀,才能成就个人事业。

老子认为圣人都是懂得反省自己缺点的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成就事业要懂得,“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欲上民,必以言下之。”﹝32﹞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个人事业有成,心里愉悦,必然与别人笑脸相迎,反之,事业失败,就会有压抑感、自卑感,就容易仇视别人,反对社会,很难与别人和谐相处。

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人就不能从自然界过多得攫取物质财富,应有所节制。墨子提倡节用,认为人们应提倡节俭,主张非乐、节葬,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墨子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财富,对于自然财富人要适度、合理利用,才能保证自然界源源不断地供养人类。人始终要戒一个贪字。

上一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疏导与管理服务研究 下一篇:电厂现场管理样板企业的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