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溪芦野鸭图》与《瓦雀栖枝图》

时间:2022-08-23 07:11:36

品读《溪芦野鸭图》和《瓦雀栖枝图》让我受益颇多,现与大家分享,希望不足之处望海涵,也希望对热爱绘画的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溪芦野鸭图》

《溪芦野鸭图》描绘了一幅在芦苇、茨菰丛生的河岸边,一只雄鸭单足站立小憩;雌鸭于水中回首梳羽,姿态闲适,气度雍容的景象。雄鸭仿佛在默默欣赏着这只雌鸭,而雌鸭似乎也有所“回应”的眼中传情。艺术家微妙而细腻的观察与高超的表现手法将此情此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此图线条细劲有力,描绘芦苇笔断意连,有起有收,颇具书法味道。作者观察入微,如:芦叶叶中线,由粗到细自然过渡消失;叶尖的不同变化处理,或挑或切,或折或弯,生动自然。处处讲虚实,处处有松紧。注意起手与收手处,采用不同的粗细、长短、速度、曲直表现物象。方中带圆,圆中带方,自有一套理法。画面设色简洁文雅,芦苇、茨菰、雌鸭设色变化少,与雄鸭的丰富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坡岸和远处水草的写意性手法处理,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节奏的强弱变化,使画面上下植物,左右坡岸与鸭的用色呼应协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此图构图上看,画面半包围的C型河塘的灵动与雄雌鸭形成的横纵线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芦苇、茨菰的动势走向与雄雌鸭的开合关系节奏分明。此构图中处处显示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古人作画多喜写生,在我看来此作品也是作者徒手直接勾画上色而成。(1)因为此作品小,直接手绘亦是可以。(2)如图所示,1、2、3处的细微差别可以试想出作者是直接手绘。若是年久褪色使原色变浅,墨色不易退却而反清晰起来,显得像作者徒手起行;那么2、3处的墨线恰恰了这种想法,证明作者是直接手绘。(3)作者工写兼善的表现手法,证明了其功底的深厚,具有这样绘画的能力。宋人重“理”怎么能容许这样明显的“错误”呢!

我们应向古人学习,多多训练扎实的基本功,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物象,将写生与创作相结合。今人作画多细线到底,目的是便于画面的协调统一却失掉了古有的线韵线味,试问如何区分物象的不同质感?靠色彩的不同?可是骨之不立,色何以依?所以当代的我们应该多训练笔力,将书画结合。观古人作品,除掉色可以区分物象,这才是高的艺术;今人作品,除掉色,处处同,这是一种倒退。可见下笔始起就不同。

二、《瓦雀栖枝图》

《瓦雀栖枝图》描绘深秋时节一枝屈曲多姿的海棠枝上,栖息着五只小麻雀。海棠树叶多有虫食,稀疏残缺,上有小虫一只,侧身外探,其下一只麻雀张口欲啄之,形态生动,在构图上形成呼应。整幅作品动静结合,给深秋的寒冷与寂静带来了一丝鲜活。图中麻雀动态各不相同,或下梳毛;或上欲啄;或左挠头;或右回首;或平静直望。这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动一静,无不处处互相形成对比。安排上有聚有散,有多有少,构思巧妙。

细观画中麻雀,形态丰肥;因深秋时节,天气寒冷,麻雀为御寒而蓬松起羽毛,所以较一般其他季节的麻雀看着肥些。可见画者对生活中物象的细微观察。不同动态的麻雀其眼睛神态亦是不同,外眼睑轮廓或细或粗,用符合其观看视角的方式来处理的。眼睛瞳孔的圆与扁,侧与方,都可看出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的细微变化,即有力度,又表现出了麻雀的神态。而非现在人普遍全点圆点的方法。给人一种乏味而非细致观察的感觉。可见古人作画的精微、细致。麻雀的翅羽,尾部,胸部,头部的用墨用色深浅,虚实处理不同,染的相同部位处理重点不同。皆不离阴阳虚实关系。

海棠枝欲右先左,欲上先下,叶的朝向大势左上方向左,右下方向右,它们在构图上形成对比。而左上方的一下一右的朝向叶子同右下方一上一左的叶子形成即对比又呼应的关系。整个海棠枝如C形的构图给人以开阔的视角,而意笔勾写形态的表现方式,用线劲挺有力,柔中带刚,颇具生意!海棠叶或绿或红或黄色,将整个画面形成具有节奏性的跳跃和呼应。画者采用没骨方式的接染,点染与分染相结合,将叶的形神表现得恰到好处。彩色的叶和麻雀的色,形成一种整体简单与丰富的对比关系,而又有呼应。从这些都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画面的细心经营!这样的作品才耐得住看,耐得住思考,耐得住品味!

无论是《溪芦野鸭图》 还是《瓦雀栖枝图》,细细品读,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画作中流露出的那份淡雅,洒脱与精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细心观察,对物象进行细致描绘却又不失神采,而非一味求工索然无味!他们那份线条的笔力来自古人书法的功底,今人多画工笔不善书法,笔力弱而提款少,或一字或二字。我们当力足而神自出,这样才立住了真正的“骨”将书法的笔力融入画中,工写结合,才能画出最具生意的工笔画!我们应该多习传统之精华,保留传统之精华,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画不在形式,不在技法,而在一颗永远坚持,增强自身修养,永远投入真情实感的虔诚的画画人。“诚”可贵!

上一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建设最美生态之乡 下一篇:信息产业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