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教育中强化物的使用

时间:2022-08-23 05:44:58

关于特殊教育中强化物的使用

摘 要: 特殊教育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强化物,依据残疾儿童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关注及时性、目标性、个体差异性等是有效发放强化物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强化物 使用

所有能增强某反应出现概率的阳性刺激,就是强化物[1]。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由于残疾儿童的特殊性,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缺陷补偿训练中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强化物。但若使用不当,则不仅不能起到强化作用,反而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与训练秩序。因此,教师如何选择与正确使用强化物将是特教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

1.强化物的选择

强化物的选择对于行为干预程序的有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刺激几乎对每个人都很有效,但效果不会长久。少数刺激只对个别儿童有效,且刺激的强化作用持久。如食物对几小时没进食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阳性强化物;糖果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也是阳性强化物。另外,不同的个体通常又会有不同的爱好,如小男孩喜欢玩玩具机关枪,小女孩喜欢玩洋娃娃,这就要求对强化物进行选择。要选择有效的强化物,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1特殊教育专家个人调查

依靠专家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儿童及家长的逐一调查,对孩子特别感兴趣的强化物进行等级排序,如按照“特别喜欢、喜欢、有点喜欢、不喜欢”的标准,将小强的强化物排列为:冰淇淋、水果、面包、逛商店、上公园、买玩具、电子琴等。这些强化物的价值虽然是根据儿童的喜好程度而定[2],但有时很难区分,专家的参与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教师寻找到合适的强化物。

1.2教师小组讨论

当教师们对个体强化物存在较大分歧时,召开教师会议是十分必要的。参加教师讨论会的人员多数是行为分析师、生活教师、语言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班主任等。他们可能带来许多信息与不同的意见,以及自己的调查报告等,供会议讨论,这种做法经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3教师观察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的个体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教师可以直接观察,也可以间接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接触儿童,收集相关的行为资料,做好观察记录,如速记、卡片、标注、日志、声像记录等,并对观察记录进行仔细检查,以便正确地找出对儿童最有效的强化物。

1.4个别访谈

个别访谈应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于没有语言的残疾儿童可以通过“强化物调查表”的方式,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了解该个体对各种强化物的喜好程度。教师可以自制一份特殊儿童强化物的调查表(见下表1)。

2.强化物的使用

强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在强化过程中何时给予强化物或给予什么样的强化物,直接影响到行为强化的效果。

2.1及时性

一个结果要成为最有效的强化物,应该在行为发生之后立即给予。反应和结果之间拖延的时间越长,结果的强化效果就越小,因为两者之间的接触或连接被削弱了。另外,非目标行为也可能会在目标行为之后出现,延迟提供强化物就可能会强化这些非目标行为。

2.2连续性

如果直接结果一贯跟随着反应的出现,那么,就更有可能增加反应。通常,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一直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3个体差异性

行为的结果成为强化物的可能性因人而异[3]。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强化物发放措施。儿童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和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例如,有的儿童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儿童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4目标性

强化物与目标密切相关,注意增进老师与儿童的情感交流[4]。对于儿童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就会使他们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很难充分调动儿童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强化效果。

2.5及时反馈

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信息反馈将会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行为结果告诉行为者。儿童自己看到或听到的行为结果,就会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所为。

2.6强度适宜

对某一特殊反应能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在另一时期使用时却不一定有效,这要依据该个体缺少这一种强化物的时间而定。在适当的已形成事件的作用下,强化物的强度越大,其强化效果也就越好。例如,一个在获得大量的强化物的刺激下会比在少量的同样的强化物的刺激下工作时间更长也更努力。但一旦强化物的提供过量,就会导致强化效果的减小,这种现象即所谓的饱足。当强化物发放过少时,容易使个体产生“剥夺”感[5],有效强化的方式是随时调整个体获得饱足与剥夺之间的心理距离。

参考文献:

[1]刘爱云.论强化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49.

[2]陈利鲜.运用代币制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尝试.[J].柳州师专学报.2000,(1):119.

[3]石林.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8.

[4]张美兰.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幼儿进行行为矫正[J].山东教育,2002,(2):106.

[5]吕静.儿童行为矫正手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5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个个都是人才 下一篇:保持对话:来自家长的新课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