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幼儿教师的“软暴力”伤害

时间:2022-08-23 04:03:28

当心,幼儿教师的“软暴力”伤害

学校禁止体罚的规定出台后,幼儿教师已很少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因此平常幼儿遭受的并不是裸的“武力虐待”,而是隐性的“精神软暴力”。这些大都是教师不适当的言语或行为造成的,从而给稚嫩的心灵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案例1:孩子进园时的恐吓性伤害

3岁的男孩嘟嘟是幼儿园的“新兵”,陌生的环境对于3岁的幼童的确是个挑战。刚入学的第一天,嘟嘟哭得“惊天动地”,可奇怪的是从第二天入园起嘟嘟就是一副“乖绵羊”的样子。最初,嘟嘟妈妈还有些小得意,以为幼儿园教师“教育有方”。可后来,嘟嘟几乎每晚都做噩梦,梦中大嚷着:“再哭就把你扔到楼下去!”“再哭就把你喂狼吃!”这时,嘟嘟妈妈才大梦初醒,原来孩子入园不哭仅是老师“恐吓”的结果。

分析支招:孩子入园可谓是成长的“第一课”,家长们一定要做好“铺垫工作”,面对孩子哭闹时,切忌把“艰巨的任务”全部推给老师,不妨陪读几天,消除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感。而且,家长还要与老师多沟通交流,让老师也从中了解孩子的个性、爱好、生活习惯等等,这样才能因人而异想出“入园好办法”,从而避免单纯的恐吓性伤害。

案例二:孩子学习初期的讽刺性伤害

5岁的美美上幼儿园大班,需要读书、写字了,可美美最大的缺点就是“坐不住”,每次学习时,坚持不到十分钟就“我行我素”了。老师屡屡提醒无效后,索性就对美美不管不问。有次美美破天荒地完成了课堂小练习,老师竟然惊讶地说:“你会做吗?平时学习这么笨!”顿时,美美哭起了鼻子,放学时还委屈地问妈妈:“我……我很笨吗?”

分析支招:幼儿园的学习生活通常以活动、游戏为主,学习任务为辅。刚刚接触到学习的幼儿,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方法,都没有掌握,需要幼儿教师手把手地耐心指点,切忌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及时跟老师沟通,提醒老师一定“嘴下留情”,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刚刚学习起步的孩子们。

案例三:教师随意间的行为性伤害

最近,刚刚的爸爸发现刚刚总是有些奇怪的举动,家里的桌子不小心挪动一下,刚刚就会吓得全身发抖。刚刚的爸爸几次问其中的原因,刚刚都摇着头不吱声。后来,刚刚的爸爸从其他家长朋友的口中了解到,这个班里的不少孩子都有与刚刚相同的“症状”,原因就在于老师的习惯性动作―― 拿着棍子敲桌子。

分析支招:如今体罚早已成为教育的“高压线“,可不少教师为了便于管理幼儿,就与“高压线”打起了“球”,比如敲桌子、扔粉笔、撕图书等等。当教师的不良行为经常发生时,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伤害的“条件反射”。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能跟着孩子“忍气吞声”,而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使其认识到某些习惯背后的伤害。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是脆弱的,更是不容伤害的。不妨让家园共同携手,把每个孩子当做生命的个体来尊重,这样才能远离“精神软暴力”的“弥漫硝烟”,让孩子的天空变得纯净无暇。

上一篇:联系生活抓好作文启蒙教学 下一篇:对付精力过剩孩子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