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电影美学分析

时间:2022-08-23 03:42:08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电影美学分析

摘 要:本文运用电影美学分析系统的四个逐级层面——知觉、故事、思想、特征来系统的分析得出了《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的电影。首先,利用托多罗夫理论将《爱丽丝》的故事划分明了影片的故事发展。其次,通过影片对比分析的方法将蒂姆波顿所拍的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分析。再次,通过对人物举证图的罗列与分析了解《爱丽丝》中的人物关系。最后,通过对《爱丽丝》思想与特征的分析,得出其导演蒂姆波顿对爱丽丝的完美打造的原因与结果。

关键词:电影;美学;蒂姆波顿

一、《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段落划分。

根据爱丽丝电影发展的场景变化,我们首先将爱丽丝进行一个较为细致的段落划分。当故事单元被划分出来的时候,根据托多洛夫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些故事单元分成故事发展的三个板块,继而更清楚的分析《爱丽丝》。

当把故事发展顺序列一个时间轴的时候,我们能发现故事发展线索一下子变得明了。根据托多洛夫原理将故事分为失衡、解决失衡、重建平衡三个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爱丽丝进入仙境的之后也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爱丽丝再次来到了仙境,故事展开。其次,是写仙境中的故事。起初爱丽丝在面对使命的时候不断逃避,但最后逐渐认识自己,与伽卜沃奇一战,获得胜利。最后,获胜的爱丽丝回到现实,重新面对自己。

二、《爱丽丝梦游仙境》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试听比较。

《爱丽丝梦游仙境》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都是蒂姆波顿导演强尼迪普主演的作品,这两部影片的故事结构也颇为相似。但是,他们的风格却十分不同。《爱丽丝》主要为大家呈现了一个风云变幻的地下王国。《查理》主要通过工厂与社会的比较,给儿童们营造了一个梦幻般地巧克力工厂。灰暗的社会与五颜六色的工厂比较,使观众辨不清真实与虚幻。但细看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蒂姆波顿”式的导演风格,不论以何种手法,作为“儿童电影”导演的蒂姆波顿用孩童的眼睛展示了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让自认为“大人”的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

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人物关系。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由爱丽丝为X的正义一方与红桃皇后所代表的反X形成了对立的关系,而其他所属非X与非反X的人物则是受到了X与反X的一定影响,但他们会有一定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非X的人物角色,以白皇后和疯帽子为主,他们在爱丽丝对战红桃皇后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推动的作为,精神的鼓励和实质的帮助这都是最后决定剧情最后结局的重要因素。

四、《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思想与特征。

(一)《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创作背景。

1.故事背景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 故事主要写十三年后的爱丽丝再度进入仙境,没有了儿时的纯真,自我也被浮夸的社会所改变,爱丽丝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爱丽丝呢?博尔赫斯曾说道:“我曾是哈姆雷特,曾是堂吉诃德,曾是尤利西斯,我曾是所有的人。再后来。我什么人都不是。”而值得庆幸的是爱丽丝依旧是那个爱丽丝,不管经历了多少苦难。而仙境故事是以红桃皇后和白皇后的争夺为始,爱丽丝最后迎战伽卜沃奇获得最后的胜利为结局。

2.主创人员背景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电影人蒂姆.波顿和强尼.迪普的第7次大银幕合作,在此之前他们合作了《剪刀手爱德华》等影片。作为影视导演的主要任务是将影视文学剧本所提供的文字形象转化为试听语言所塑造的影视形象班上银幕或屏幕,在观众眼前展现影视艺术的魅力。 《爱丽丝梦游仙境》每一个画面都站在证明着蒂姆波顿出品。蒂姆波顿用这样夸张的方式告诉看电影的每一位观众,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是100%的坏人,同样这世界也没有女神。

(二)《爱丽丝梦游仙境》角色创造及意义。

所谓角色创造,是指影视演员根据影视剧本所提供的人物,运用表演艺术塑造出银幕或屏幕上直观的、生动的角色形象的创作过程。 而《爱丽丝》创造的演员,缺少完美,但却十分真实。

1.爱丽丝

十三年后的爱丽丝已经没有当初的天真和勇敢,甚至还迷失了自己,但这也是90后的真实写照吗?十三年前的我们与爱丽丝一般敢想敢为,现在仔细的看看我们,我们的脸上已经没有当年的勇敢。电影中一开将这样的爱丽丝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不就是想跟观众说,爱丽丝就是我,我就是爱丽丝。随着影片的继续播放,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爱丽丝,虽然我们迷失了自我,但是我们仍然会选择去救疯帽子,因为她最终还是认定了自己。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迷失,并不是我们不愿意相信自己而是因为我们变得胆小了。

2.疯帽子

没有一种人为图像时没有经过加工的纯粹自然事物,他可以是可以绘画的,可以是简单装饰,也可能是一种视角选择后的强调与取舍,或者就是主观意念的自由发挥,及时是偶然的成像与灵感显现,也必定是对其意义判断后的选择与启用。 而疯帽子便是在蒂姆波顿的刻意而为之的情况下诞生了,蒂姆波顿将他的疯癫与意志全部转移到疯帽子身上。我是一个疯子,但很不幸,你不能阻止我的疯狂。但是疯帽子也有迷失,当他遇见红桃皇后的时,有想放弃自己的原则,蒂姆·波顿告诉大家,“我实在爱死了那些伪造的东西”,在他心灵的最深处,他想做一个B级片导演,但是,他被A级片子的预约缠身,他太有天分了,永远不可能像他希望的那样坏。 蒂姆波顿在这个电影的世界无法满足自己内心疯狂的宣泄,那么这一切就让疯帽子替他完成。

(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影片特征。

《爱丽丝梦游仙境》应属于具有典型哥特式风格的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注意电影类型杂糅,《爱丽丝》将动画、魔幻、动作等元素混用,而后现代注意之所以为“后”(post-)现代,而不是“反”(anti-)现代,是源于他继承与颠覆的两面性。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任何一种“文学事实”都包含着两种主体的参与和介入,即作者与读者,抑或也可以说编导与观众的交互作用。 其实电影便是导演和观众的交流。蒂姆·波顿曾说:“那时我在电影里试图表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生活方式,这是大多数人们不会理解的,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那种事情推着你前进。”这便是电影,是交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

《爱丽丝》是蒂姆波顿试图用从另一个反面来表现自己的孤独,犹如爱丽丝一般,十三年来并没有人能了解爱丽丝的梦,他们总是片面的说这是噩梦,这太疯狂,但是他们忘了,疯狂的人总是最优秀的,而蒂姆波顿把这种优秀表现到了极致。

五、总结

从上述总结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一部典型的具有典型哥特式风格的后现代电影,导演蒂姆波顿用其标志性的手法,夸张的造型、沉重的时代,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哥特式童话淋漓精致的表现,这一切的诠释都让我们为此称奇。

参考文献:

[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彭玲.影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响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5]曾耀农.现代影视美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杨少平.影视艺术鉴赏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0).

上一篇:分析知识类影视编导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铜管乐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