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着问题看“三面”

时间:2022-08-23 02:38:41

翻着问题看“三面”

让我们从两道翻折题讲起.

例1(2009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17题)如图1所示,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 如图2所示,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F. 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 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

例2(2010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20题)如图3所示,在矩形ABCD中,E,F分别在线段AB,AD上,AE=EB=AF=FD=4. 沿直线EF将AEF翻折成A′EF,使平面A′EF平面BEF.

(1) 求二面角A′-FD-C的余弦值;

(2) 点M,N分别在线段FD,BC上,若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使C与A′重合,求线段FM的长.

根据统计,这两题的得分率较以往高考中出现的立体几何题(非翻折问题)均有明显的下降,同学们对例1及例2的第(2)小题普遍感到无从着手.

对例1的困惑: “求AK的取值范围”预示着K是一个动点. 当F确定时,将AFD沿AF折起(见图2),只有翻折角度恰到好处,才有可能使平面ABD平面ABC,此时,D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就是题目所给的点K. 可见,F定则K定,F动则K动,但K是D“先折起再投下”产生的射影,要得到AK与DF的关系,必须分析翻折过程. 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对例2第(2)小题的困惑: 立体几何中的计算题,一般总是先明确告诉我们几何体中的一些长度、角度和线面关系,再让我们去求别的量. 然而,例2第(2)小题提供的信息却是:在图3中,“若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使C与A′重合,求线段FM的长”. 这样的条件应该如何利用呢?

解惑: 同学们对两道题的困惑都是因为不知道从什么角度看翻折问题,不能从翻折过程中理出可用于解题的线面关系. 如果从立体几何的角度来分析几乎人人都玩过的折纸游戏,就会发现翻折其实包含着一些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的性质.如图4所示,这是一张矩形纸片,假设AMN沿MN折起成为A′MN,如果我们把AMN所在的平面称为“前面”,把A′MN所在的平面称为“后面”,把垂直于折线MN的平面A′HA(A′HMN,AHMN)称为“垂面”,则可得出下列结论:

(1) “前后”重叠量不变――“前面”这一平面内的距离、角度等,经翻折后与“后面”上相应的距离、角度等重合的量不变.例如,“前面”内任意两点变为“后面”内两个新的点,但两点间距离不变(如AM=A′M);同样地,“前面”内一个角翻折至“后面”,角的大小也不变,如AHMN(H为垂足),则A′HMN.

(2) “变量”大小由角定――翻折前后变化的量随翻转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A′N上取一点P′,则P′C的长度及它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均会随翻转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A′在“前面”中的射影位置也是由翻转角决定的.

(3) 垂面显现翻转角――垂直于折线的平面显示翻转角.图4中的∠AHA′就是二面角A-MN-A′的平面角.其实,这相当于作了一个垂直于折线MN的平面A′HA,换个位置作这样的垂直平面,也一样能产生二面角的平面角,例如图4中的∠PKP′.这一性质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翻折问题应当看三个平面:“前面”“后面”和“垂面”. 应充分利用那些翻折前后不变的量. 而对于变化的量,则应通过作垂面找二面角的平面角来展开计算,因为一切变化有赖于此角!

例1解析: 如图5所示,已知平面ABD平面ABCF, DK?奂平面ABD且DKAB, DK平面ABCF, DKAF. 作KHAF交AF于H,由AFDK,AFKH可得AF平面DHK. AFDH.

如图6所示,将立体图形还原为矩形, AFDH,AFKH, ∠AHD=∠AHK=90°, D,H,K三点共线. 由此,问题转化为“当F在线段EC上运动时,过D且垂直于AF的直线与AB交于点K,求AK的取值范围”.

∠ADK=90°-∠DAH=∠DFA, RtDAK∽RtFDA. 当F从E向C移动时(不包括E,C),AK的长度逐渐变小. 若F与E重合,则AK=DE=1. 若F与C重合,则由DAK∽CDA解得AK=. AK的取值范围为,1.

例2解析: (1) 如图7所示, AF=AE=4=A′F=A′E, AFE和A′FE是等腰Rt. 设H为线段EF的中点,可得A′HEF,AHEF, ∠A′HA为二面角A′-EF-A的平面角. 平面A′EF平面AEF, ∠A′HA=90°.

作HGAF交AF于点G. A′H平面AEF, A′HAF,HGAF, AF平面A′HG, AFA′G. 又HGAF, ∠A′GH 就是二面角A′-FD-C的平面角.

HG∥AE,又H为EF中点, HG是AEF的中位线, HG=AE=2. A′H是等腰RtA′EF底边上的高, A′H=AFsin45°=2. 在RtA′HG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G=2. ∠A′GH是二面角A′-FD-C的平面角, 二面角A′-FD-C的余弦值为cos∠A′GH==.

(2) 如图8所示,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当C与A′重合时,CM=A′M,且线段CM与A′M的长度均取决于点M在AD上的位置.

设FM=x. 四边形ABCD是矩形,AF=FD=4, FD=6,AD=10, MD=FD-FM=6-x. GH是AEF的中位线, GF=AF=2. MG=GF+FM=2+x. 在RtMDC中,CM2=MD2+CD2=(6-x)2+82.

GHAM,GH=AE=2,MG=2+x, MH2=MG2+GH2=(2+x)2+22. A′H平面AEF, 在RtA′HM中,A′M2=A′H2+MH2.又由(1)可知A′H=2, A′M2=(2)2+[(2+x)2+22].

由CM=A′M解得x=,即线段FM的长为.

为了进一步体验以上解题方法,我们将例2的第(2)小题加以引申.

问题1在例2的条件下,求二面角A′-MN-C的正切值.

解析: 如图9所示,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使C与A′重合,过点H作HOMN. A′H平面AMN, A′HMN.又 HOMN, MN平面A′HO. MNA′O. 又 MNHO, ∠A′OH是二面角A′-MN-H的平面角.

CO翻折后与A′O重合, CO=A′O. A′OMN, COMN. ∠A′OC是二面角A′-MN-C的平面角.

C,O,H,MN在同一平面上,又COMN,HOMN, C,O,H在同一条直线上. ∠A′OH是二面角A′-MN-C的平面角∠A′OC的补角.

由例2可得GH,GD,CD的长度均已知, 在直角梯形GDCH中,计算可得HC=10. 设HO=a,则CO=HC-HO=10-a. CO=A′O,A′H平面AMN,又由例2知A′H=2, A′O2=HO2+A′H2=a2+(2)2=(10-a)2=CO2,解得a=. tan∠A′OH==. 二面角C-MN-A′的正切值为tan(π-∠A′OH)=-.

问题2如图10所示,在矩形ABCD中,E,F分别在线段AB,AD上,AE=EB=AF=FD=4. 沿直线EF将AEF折起,再沿EC将BEC折起,使点A,B重合于点A″,求二面角A″-EF-C的正弦值.

解析: 如图10所示,设H为EF的中点,Q是A″在平面AEF上的射影,AR平面AEF. 以A为原点,以为x轴正方向,以为y轴正方向,以为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计算可得H(2,2,0),C(10,8,0). 设A″(x,y,z),则Q(x,y,0).

四边形ABCD为矩形,AF=AE=4, AEF为等腰Rt,其斜边EF的中垂线AH过原点,倾角为45°. 同理可知, A″EF也为等腰Rt, A″在平面AEF上的射影Q在AEF斜边的中垂线AH的延长线上, x=y (①).

由A″H为等腰RtA″EF底边上的中线可求得A″H=2, 2=(x-2)2+(y-2)2+z2=(2)2(②).

沿EC将BEC折起,B重合于A″, A″C=BC=10, 2=(x-10)2+(y-8)2+z2=102 (③).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x=y=,z=. 即A″,,,Q,,0. =.

A″HEF,A″QEF, EF平面A″HQ, QHEF, ∠A″HQ是二面角A″-EF-C的平面角. 又A″Q平面AEF, 二面角A″-EF-C的正弦值sin∠A″HQ==.

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旋转过程,解题时只要利用好前后两个面上那些不变的长度和角度,并从垂直于折线的平面着手,将一切变量与翻转角的平面角相联系,题目自会迎刃而解. 这正是:

瞻“前”顾“后”作“垂面” ,翻折问题有何难!

上一篇:七\立体几何 下一篇:利用导数解题失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