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流动的空间:广州大剧院的新材料新工艺

时间:2022-08-23 02:34:32

塑造流动的空间:广州大剧院的新材料新工艺

广州大剧院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北岸交汇处的西侧,中轴线的东侧是建设中的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用地的北面是已建成使用的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用地的南面依次是滨江绿化带、珠江,江中的海心沙市民广场以及珠江南岸即将完工的观光塔,广州市著名的赤岗塔,与广东博物馆之间的中央林荫大道与滨江绿化带将规划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

广州大剧院以歌剧表演为主,同时兼有芭蕾舞表演、大型交响乐演奏、大型综合文艺演出、实验性话剧、文化艺术交流、研究、培训、新闻等辅助功能,是一座个性鲜明,功能齐全的艺术殿堂。两个观演厅分别为1800座的大剧场和400座的多功能剧场,总占地面积4.3万m2,建筑面积7.3万m2。

设计理念

“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传说中的海珠石是广州的镇城之石。

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来自于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

历时五年的艰苦建设,攻克各种技术难题,2010年4月广州大剧院在万众期盼中顺利落成。首演殿堂级歌剧“图兰朵”,作为剧院,其一流的视听观演效果得到专业及非专业人士一致好评,作为建筑,室内外效果更是赢得了各界的惊叹。结合新型的材料及成熟的技术,采用与众不同的做法,广州大剧院的内外设计把扎哈・哈迪德的建筑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独特的“砾石”形体

形神兼备的体型使广州大剧院颠覆了传统的形式,屋盖、幕墙一体化结构,呈现不规则折面组合型体,被命名为“三向斜交网格组合折板式单层网壳”结构体系。

从建筑意图来说,广州大剧院的“砾石”形体是由若干个三角形的面作为基本元素组合而成,钢结构布置、石材分隔、玻璃分片都遵循这一设计理念。建筑型体的组成面与每个钢结构面――对应,结构面与建筑完成面――玻璃或石材幕墙的距离为650mm。大小“砾石”各由数十个平面组成,平面间相交倒圆角形成单曲面,单曲面相交形成双曲面,外帷幕系统的石材或玻璃除单个平面内的分块会有相同大小以外,面与面之间的分块均不同,单曲、双曲面的体块更是不可复制。石材块体分格方案采用三角形,三角形分片有一个优点就是面和面之间能够做到平滑过渡而四边形可能会出现四点不共面的情况,需要把四点不共面的情况控制在一定的许可范围之内。石材幕墙是开放式的 此空问解决了一系列的支撑、排水 防水、保温问题,沿用技术成熟的节点做法,屋面比较平缓的面采用防火玻璃棉保温,上面覆盖铝镁锰刚性防水板;而比较陡的面及立面则采用阻燃性聚氯酯发泡保温层上面铺贴作了阻燃处理的防水卷材。玻璃幕墙的结构体系采用框式,由于每个大面玻璃均为三角形分片,使整个玻璃三角片的角度非常繁多复杂,在连接节点处,采用了多向可调的不锈钢铸件连接系统,以适于各种不同连接情况。玻璃与铝框料之间采用内嵌式压板系统,在玻璃的中空层固定,不需要在玻璃外部做固定件,使整个玻璃表面光滑、平整,延续了建筑的整体风格。

清水混凝土营造的公共“灰空间”

勒・柯布西埃以不加文饰的清水混凝土作建筑饰面充满朴素,粗犷的建筑张力,为现代“粗野主义”建筑立下了基调,安藤忠雄注重建筑本质性、原真性,擅用细腻、精致的手法,体现了混凝土的质朴、自然,保留了混凝土贴近自然的真实与温情,创造出形式各异的,诗一般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多的当代建筑证明了混凝土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美学上都有太多的潜质可为建筑开发利用。科技发展至今,混凝土表皮形式众多,变化万千,有别于他人通过创作精细繁复的浅浮雕表皮发掘混凝土材料的潜质,扎哈哈迪德致力于建筑的整体三维造型,眷恋混凝土本身的灰色调。

广州大剧院圆润的主体――大、小“石头”以上下两层开敞的公共“灰”空间连接,并通过此“灰”空间与城市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开放式架空层以一系列曲面、斜面、曲线为主元素的立柱、天花、坡道、栏板,斜墙等建筑构件组成,流动、变幻的空间具有极强亲和力和环境艺术表现力,是联系主体建筑的纽带和沟通城市空间的桥梁。与众不同的是所有构件采用清水饰面混凝土浇筑成型,并延伸至室内,,清水混凝土是种可塑性极高的材料,非常适合建造由曲线,曲面构成的建筑空间。构件一次现浇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材料的自然色作为饰面,呈现清水混凝土的自然状态,浑然天成的质地,亲和性很强,是名副其实的“灰”空间。“灰”的意境很深,远近冷暖,放之四海而皆准,“灰”的空灵加上清水混凝土的沉稳烘托出空问的宁静,深远,置身于此,时间是凝固的,人可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浑然一体的室内空间

广州大剧院的室内也彻底地贯彻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延续建筑外观灵动流畅的设计风格,室内以充满视觉张力的作法来处理墙面及顶面,构成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大量的平面、斜面、曲面构成的墙面、天花,栏板、取景窗,犹如流过砾石的珠江水时而平缓时而高潮迭起,但不留一丝痕迹。

塑造如此飘逸灵动,充满梦幻意境的室内空间,选用材料是关键。像室外那样选用现浇清水饰面混凝土难度太大 室内大量的设备管线不允许预埋,特别是暖通风管。面对已经建立起来的三维模型,歌剧院前厅部分,设计先后选择了实体面材和GRG去做比例为1:1的样板。实体面材是以纯亚克力为原料制成的一种人造石材料,表面光滑,强度、硬度较高,能热塑成各种大小形状的构件,GRG的全称是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广泛用于声学要求较高的演出厅堂,能实现自由曲面,且具有较好的强度及抗冲击力,不易变形,综合消防等各方面的要求,前厅最终采用较薄的GRG石膏预铸件挂板。延续整体设计风格,剧院内的排练厅在满足使用要求后结合声学要求,在立面和吊顶上做了极富韵律感的处理,墙顶合一的理念也借助可塑性高的材料实现,造就了广州大剧院独一无二的排练厅堂。

大剧场观众厅采用多边形平面,首创不规则的“双手环抱形”观众席。观众厅池座两侧的升起部分和楼座挑台的“交错重叠”,犹如双手环抱,在观众厅内产生独特的“行云流水”般艺术效果。根据声学设计要求,观众厅的墙面及吊顶全采用了GRG石膏预铸件挂板,且厚度较一般常用的大,行云流水般的观众厅内墙,是没有规律可求的效果超乎理想,这种材料实现了设计“流水经过,不留一丝痕迹”的意念,表面不留任何接缝,实现了大尺度、流畅、扭动且表面光滑无缝的大体块构成。目前GRG石膏预铸件在很多室内空间尤其观演厅堂中得到广泛使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装饰及声学材料。但像广州大剧院这样大面积使用,尤其观众厅内几乎没有重复的板材,无规可循,在国内绝对是首例。

结语

广州大剧院立足干广州地域文化的传承,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师们通过对广州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表达“圆润双砾”――海珠石的传说,体现地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建成以后,其超凡的外观形象和梦幻的室内空间得到众多广州市民的喜爱和认同。

广州大剧院是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第一个建成项目,为此扎哈表示将始终对广州选择她心存感激,其事务所目前在北京、香港、成都、深圳等地都有设计项目正在实施。而中方设计单位珠江院也在合作中受益良多,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手法和表达方式给中方建筑师带来了很多启示。他们的设计手法非常开放并且多元化,注重建筑造型的整体性,强调空间的流动感,偏重于简化细部处理以减少视觉负担,以统~简明的色调与质感来体现空间的复杂性以及建筑自身的结构美。通过五年多的共同工作,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广州大剧院打造成新世纪的建筑精品,使之成为中国观演建筑的一个亮点。

上一篇:广州大剧院空间序列的营造 下一篇:慕尼黑迷你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