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重在明志

时间:2022-08-23 01:59:04

前不久,在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赛讲中,我听了一节初一历史课,讲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虽然讲课的老师使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也把整堂知识重难点分析得很清楚,但课下却总觉得这堂课少了点什么,不生动。原来课堂老师并未过多地介绍戚继光身上体现的民族主义精神,而使课堂少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氛。这使我不由想到目前在各科教育中都存在的弊端,即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在历史课堂上,面对五千年长河中灿烂的中国文化,面对世界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我们如何把这些精神食粮很好地注入到学生身上,我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是我们每个历史老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重点把握的课题,现就初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历史教育,避免单纯以知识传授为导向

在历史课的讲述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后果,而且重要的在于我们要从这件事中看到哪些精神,受到哪些教育,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等等。要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接受到的不仅是一些历史知识,而且还有历史知识的启迪,就以讲述“戚继光抗倭”为例,在知识的讲述过程中,不仅要重点介绍戚继光抗倭的著名战役、时间、结果、意义等知识,而且要有感情的通过人物事迹介绍来宣扬一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我认为本节渲染课堂气氛的关键在于戚继光身上体现的民族英雄气概,可以简介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以及“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的名言及含义,也可以叙述戚家军英勇作战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戚继光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爱,对和平的向往,体会戚继光的个人价值观,他抗击倭寇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为了让沿海安宁,边防无争。作战不是为了功名为了封侯做大官,是为了荡平倭寇,为了人民和平生活没有外患。通过名言和事迹的介绍,来总结有着“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称誉的戚继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舍身为国、忠心耿耿、身先士卒的民族英雄气节,以及他忧国忧民、为国为民、淡泊名利的精神,这样学生才能心有所动,才有所得。这样光耀千古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以爱国主义的楷模形象,可以让学生思考从戚继光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如何做,在如此浓厚的爱国主义气氛的渲染下,我相信这一堂课会上得有声有色。

二、加强历史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奋进的决心

五千年灿烂历史,有值得我们骄傲的,也有屈辱的历史。近代历史长河中,祖国的贫穷、落后、悲惨、无奈都说明了什么,又启迪我们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于知识之中,又升华于知识之上。在讲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的电影,从立体的感觉中找找什么是落后,什么是耻辱。在进行这部分历史讲述中,我们除了向学生灌输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增加两方面的的认识。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我们落后的历史原因,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不发达国家人民掠夺奴役的历史,而且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落后给帝国主义提供了入侵的时机。今天,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既要警惕帝国主义的渗透颠覆,更要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更美好,才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胡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会议上提出,要求省部级干部要多读一点中国近代史,就是让领导干部要居安思危,要时刻有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那么作为我们祖国未来的中学生,更应该加强历史国情教育,祖国兴旺发达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学生身上,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本领,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增加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人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那么今天的教育更应落在这一方面,在这方面促效、结果。历史课讲述过程中,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中汲取精华,剔其糟粕。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是我们该批判的,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新科技、先进管理经验不能不让我们产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这是一个例子。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忽隐忽现的人物事迹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去研究,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出的,要拿来好的为我所用。用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让历史课真正起到学史可以明志的引导作用。

当然,在素质教育的论坛中,我们可以探讨、开展的新课题还有很多很多,历史给我们的启迪也很多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应有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使历史教育真正起到应有的人生引导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天地中开辟历史的一块沃土。

(作者单位:河南省陕县实验中学)

上一篇:牵一“点”而动全身 下一篇: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朗读与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