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培养学生美术课堂的动手能力

时间:2022-08-23 12:39:46

探析培养学生美术课堂的动手能力

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学能够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儿童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在新课标的实际落实中也真是以“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关键。只有提高了美术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美术课堂,并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各种能力。结合笔者的美术教学经验,笔者以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从心理策略和行为策略两个方面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一、心理策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者在教学之初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美术,爱上创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结合目前小学现有的美术教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以新激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所有的新事物都有一种新奇感,教学者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愿意主动想,主动动手。这也就要教学者能够认真研究教材,将教材内可以翻新或者可以加入新意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从而让课堂时刻都能保持新鲜感;(2)以美激趣。教会学生怎样审美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教学者在教学时应当时刻围绕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开发学生审美潜能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从美术教学中感受美、而一旦学生陶醉在美术美的氛围中,那么让学生动手创造美也就不是难事了。

2.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教师只有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让学生听教学者的话,积极主动地参与进美术动手创造中。经实践教学证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能够缩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说出来,也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动手任务,这样不仅方便了教学者进行知识传授,同时对引导学生培养动手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交流可以给予学生安全感,很多学生在上学时都对授课老师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很多学生因为在乎老师的看法而不敢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付诸实践,若教学者能够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学生愿意动手,愿意参与进美术教师布置的美术创造活动中,因为学生知道此时无论自己做出的作品是好是坏都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而当学生真正参与进各种动手活动中,并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接受教师的评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行为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赋予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中教师是“辅助工具”,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因此,要想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者应当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自己去创新和创造。

1. 结合教材内容,教会孩子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美术新《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 ……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教材内容,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美,逐渐积累知识。例如,混合材料版画有着丰富的材料选择,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混合教材版画进行自主创作和构思,这样既实现了废旧材料的变废为宝,同时也让孩子们提高了自身动手和创造能力。

2. 增加课堂协作机会,促进师生友谊。合作制作儿童版画可以增加孩子们甚至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在玩的过程中,教学者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孩子们也愿意跟随老师的教课步伐,融入到课堂动手活动中去。例如,制作KT版画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先分组,让每组将讨论好的版画内容,具体构图等用制版的方法刻画出来。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独立完成内容构思;初期构图后和后期“雕刻”,这样就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教师及时解决孩子们动手中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动手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两者之间的友谊,让孩子更喜爱老师,更愿意听老师的指导,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整体授课质量。

总之,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身负的责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美术教学。

上一篇:巧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例谈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