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伙食不忍直视

时间:2022-08-22 11:47:28

国军伙食不忍观,空有一套好方案

翻开国军饮食史,满篇只写着两个大字:辛酸。

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听着挺丰富的,但标准是标准,执行是执行,抗战时期,国军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为每人每天9两米。这数字乍一听也不少,但对于每日行军打仗、体力消耗惊人的战士来说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

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战期间,每日需耗费4000~7000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得消耗3000卡以上。以此标准计算,一名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内,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这样一对比,国军的一天三顿9两米,就远远不足了。

您要说了,这1.5公斤是主食加副食的总量,9两米再配上些肉和菜,也就够标准了。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概括――基本为零。什么罐头肉、干菜,想都别想。战事不紧时,伙夫出去买菜,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要是啥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吃。这还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连咸菜都没有,就是盐水泡饭。

只要勉强能填饱,有啥吃啥随便炒

此刻,您心中想必为国军的伙食标准泛起一丝同情,但就连这点儿可怜标准,都难以贯彻落实。

拿主食来说吧,虽然规定一天三顿9两米,但实际抗战期间,国军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一天才能吃到三顿饭。其中第五军还是老蒋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

再说副食。前面说了,情况好的时候大家有青菜萝卜吃,那可真是实打实的纯天然无公害健康绿色食品,一点儿油腥都不沾,因为伙夫手里压根儿就没有油!偶尔能搞到一小块猪油,每次炒菜时在锅里擦上一圈儿,已经千幸万幸了。更多时候只能是盐水煮菜,搁今天就是标准的减肥餐,一个国家所倚仗的军队就吃这个,您能想象吗。

不能想象的还在后头。环境所迫,国军士兵们只能将“有啥吃啥”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比如驻扎云桂一带的部队,就发明出把芭蕉的根儿剁成小块,搁水里泡三天,再切丝儿炒了的吃法。这在今天看来或许是黑暗料理,但在当年,真的就是许多国军士兵每餐唯一的副食。你嫌弃不吃,有的是别人抢着吃。

杂粮大饼就咸菜,最苦一日一顿饭

这些说的都还是非战斗情况下,真正战斗期间国军的伙食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一线作战的伙食有两种,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他们的战时应急伙食,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小学课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面。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然而应急伙食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只有两三天的量,战争一打起来没日没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随身口粮哪能支撑下去呢。所以只能是后方的伙夫烧好了饭,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但日本空军异常强大,陆军炮火又极为猛烈,白天送饭基本没可能了,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趁着黄昏送一次饭,这下国军一天只能吃一顿了。这还算是好的。

在关键的一线激战中,国军后方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送饭的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来。比如著名的万家岭战役,到处都是山地激战,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一顿饭送上来,少说都得一两天时间,做好的饭到了国军手里,已经发霉变质了。但就是这样,国军一线士兵依然心怀感激,毕竟这些勇敢的伙夫兄弟为了送这顿饭,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别说送饭,就连做饭都很危险,日军飞机都是专盯着炊烟定点轰炸的。

看到这儿您肯定要问了,国军士兵吃得这么差,是谁的错?答案当然是政府的错。有句话叫作――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国府和国军高层的贪腐克扣程度,真可以用“喝兵血吃兵肉”来形容!国家都要亡了,还敢这么自毁长城式地揩油?但历史的事实就那么可悲地摆在那里,诸位应知,我们民族什么时候都不缺光明俊伟舍生取义的英雄,同样,什么时候也都不缺卖主求荣发国难财的小人。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图/黄煜博)

上一篇:数学课堂学习的学法指导 下一篇: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