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和品牌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时间:2022-08-22 10:57:37

以创新和品牌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据海关总署统计,1至10月我国出口增长11.6%,形势正在回暖,但实现全年的“保十”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客观来看,当前欧元区经济衰退的危险日益加剧,美国经济增长曲折缓慢,新兴市场出口增速也在趋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又持续上升,因而出口疲软也属正常。

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早在8月就出台《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政策扶持对稳外需、促就业、保增长至关重要,但有些企业长期的出口策略就是“以价换量赚退税”。随着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融资成本和海关取消三项费等系列优惠政策出台,这些企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只怕依然遥遥无期。

其实国家早就给相关企业开出了过冬良方。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外贸企业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一般来说,一项产品的利润分成,10%归于制造,20%归于工程设计,30%归于关键部件,40%分给品牌及渠道。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公司榜样。今年二季度,苹果公司成为有史以来市值最高的企业,达到6235亿美元。在iPhone的利润分配中,苹果占58.5%的利润,韩国公司、美国其他公司分别占据了4.7%、2.4%的利润,而众多从事组装加工的中国内地企业的利润最为微薄,只占1.8%。同期苹果公司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市场份额仅6%,却收获了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上73%的利润。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和价值。“二八法则”显示,20%的强势品牌,占有了80%的市场份额。

中小企业的榜样则在德国和瑞士。“德国制造”一向以精湛的技术工艺、精准的市场细化、卓越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口碑信誉著称。全球机械设备业有31个产品领域,德国产品在其中21个领域占据全球出口第一,占世界机械总出口额的20%强。支撑德国出口的,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而是1300多家名不见经传,却在某个狭小但专业领域里做到顶峰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年平均销售额仅为3亿美元,但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却达到70%90%。瑞士中小企业则被称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占瑞士企业总数的99%,生产很多久负盛名的精密制造产品,如钟表、机床、仪器等。它们能长盛不衰,离不开过硬的质量、可靠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说白了也是品牌效应。《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连续四年稳居第一,德国位居第六。

然而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口产品、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因缺乏品牌,大多在“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的怪圈中浮沉。很多中国企业还是依靠来样、来料加工,而产品设计、加工设备和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大多依靠进口。中国拥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仍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内地占57席,基本属于资金密集型和垄断性行业。《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也显示,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二十六名下降为第二十九名。除了市场规模没有变化外,其他影响竞争力的指数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小幅下降,这和我国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目前,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中国工业发展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左右,而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则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中国的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尚任重而道远,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宽裕。我们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的老话题,更严峻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一般面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指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指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则是指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与新型材料的应用,简单说来就是“数字化制造”。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从业人员不断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同时要求生产者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必须用新生产工艺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而且,品牌可能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毕竟面对新鲜的、难以预知的事物,每个人都不免有点惴惴不安,潜意识中一定会选择熟悉的品牌。这是人性的弱点,却创造开发了品牌的忠实客户。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将直接导致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趋于消失,中国制造将不仅面临着产品、设备和生产方式的升级调整,也面临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挑战,不能不承认在这种新形势中挑战可能会大于机遇,甚至存在着中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危险,形势应该是相当困难和紧迫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500强中,西门子是全球所有大公司中人均拥有专利数最高的公司,大约每百位员工拥有10项专利。英特尔公司2011年收入540亿美元,研发支出约101亿美元,科研投资强度达20%以上。与这些国际一流研发水平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差距很大,但也不必过于妄自菲薄,也要看到我们不断进步的方面。譬如,2011年中兴、华为申请国际专利总量就排名全球前三。

从产业发展历史规律来看,中国这些重视研发、专利、创新的企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会拥有光明的未来。但中国类似的企业又有多少呢?这些暂时做的好的企业是否还能继续拥有辉煌的明天?

中国企业当然不应该也不会就此沉沦,国际、国内先走一步的企业已给我们指明了路径。虽然前进的道路无比艰辛,但只要我们不再迷信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只要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只要大力自主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只要专心打造“中国制造”整体品牌,只要真正进行调整转型升级,仍大有可为。

上一篇:职场真人秀节目娱乐化分析 下一篇:读者调查的早期文献:列宁致卡尔宾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