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MEA模式分析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安全性

时间:2022-08-22 08:28:38

HFMEA模式分析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安全性

摘要:

目的: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评估临床成分输血管理流程潜在风险因素,提出改善血液病患者输血安全的可行性方案,降低输血差错率。方法:根据HFMEA方法,成立输血安全管理小组,绘制输血流程,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找出相关原因,对于需优先解决问题进行措施改进。结果:我科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由2011年0.46%下降到2013年0.07%。患者的满意度。2011年92%提高到2013年97.5%。结论:将HFMEA应用血液病患者成分份输血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成份输血管理流程;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Key words:Malignant blood 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process ;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40-01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为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防范,通过根本原因分析及流程改进,达到杜绝减少缺陷发生率[1]。我科2011 -2013年收治血液病1467人,白血病603例,恶性淋巴瘤225例,多发性骨髓瘤2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00例。输血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输血差错以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后果更为严重。对血液病患者用HFMEA输血差错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科室HFMEA项目小组:

2011年我科成立成份输血安全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副护士长、护理骨干组成。小组成员接受HFMEA系统培训。运用HFMEA分析易导致血液病患者成份输血安全的因素进行危险评估,提出持续改进方案。

1.2 绘制输血流程:

遵医嘱准备采血管认真核对采集血样责任护士将血样与输血科申请单送血库,双方逐项核对护士取血时与血库老师双方核对准确无误双方签字取回两名护士到患者床旁再次三查十对无误后执行输血输血结束护士在输血单双签名写护理记录

1.3 危险因素分析:

召集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流程中每一个步骤列出所有可能失效模式,找出所有可能出现失效原因、导致结果,再有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安全输血的实现风险指数(RPN)。

1.4 确认失效模式根本原因:

输血错误发生在医嘱开立、医嘱处理、血标本采集、血库取血、输血过程等。其中医嘱有误6起,占18.75%,护士处理错误3起,占9.37%,血标本错误2起,占6..25%,(被及时发现,给予改正).血标本溶血4起,占12.5%,输血记录漏签或代签名字15起,占46.87%。

1.5 制定持续改进方案

1.5.1 正确开具和转录医嘱: 规范医嘱,严格执行《医嘱管理制度》。处理可疑医嘱护士大胆质疑,加强医护沟通,澄清认识,严格掌握成份输血指征。

1.5.2 输血时严格核对患者身份: 患者入院时即带上腕带,输血前后核对腕带信息。至少用两种以上身份辨识方法。当医护人员询问病人全名时请务必应答,如未确认身份或确认不清时需当场澄清[3]。

1.5.3 血库配血流程改进: 采用一对一交叉配血实验,实行交接登记制度;规范送血标本及取血窗口隔离;改进血库计算机进行血制品价格录入制度。

1.5.4 血液领取流程改进:

“双人核对”环节错误,是输血错误一个重要原因。专职取血护士与责任护士到床旁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然后护理记录单上双签名。

2 分析与讨论

医护人员科学、合理用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临床输血操作不规范,对成份输血适应症掌握不全,输血流程欠缺等都可能导致输血差错发生,新流程达到预防差错的目的。血液病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由2011年0.46%下降到2013年0.07%。患者的满意度由2011年92%提高到2013年97.5%。

运用HFMEA方法预防护理人员在血液病患者成份输血安全中危险因素,发挥科室小团队集体力量,使危险最小化。对于高风险因素,小组成员都要结合自己存在的危险因素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和规范化培训,减少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HFMEA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是PDCA的循环,是一个循序渐进且持续改进的过程[4]。

参考文献

[1] Kohn LT,Corrigan JM,Donaklson MS.To err is human :bul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11.

[2] 江朝富. 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226-228.

[3] 张晓静,高玉华.护理给药缺陷的防范及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3):35,40.

[4] Day S to J,Fox j,etal.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as a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ool in trauma [J].J Trauma Nurs 2006(13):111-117.

上一篇:干休所院前急救对策浅谈 下一篇:TADS在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