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学生作弊现象

时间:2022-08-22 07:09:39

探讨大学生作弊现象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也日益严峻,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提出了预防考试作弊的对策,从而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预防对策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特点

(1)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普遍现象。大学中的考试不仅关系到学生课程的通过与否,同时与奖学金、单项奖挂钩,所以不仅成绩差的学生要作弊,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会作弊。(2)大学生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作弊纯属个人事情,并不损害社会利益以及他人利益,更谈不上违法或个人道德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折射出作弊者心理上对作弊不应有的“认同”。(3)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现在的学生已经从小抄变成了缩印,在国家考试中已从交头接耳、看人试卷变成了现代化的通讯器件作弊,甚至出现了替考、代考现象。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觉得可以放松自己,在没有题海的压力和老师的紧迫盯人下,原本刻苦学习的学生找不到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多年高考压力下所产生的厌学情绪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变得越来越多,为了通过考试,作弊之风盛行。

2.客观原因。(1)(学校原因。学校把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任课教师好坏的标准,以致于有些老师就给学生划范围、露重点,这样一些需要记忆的科目,做答案抄袭容易得高分,再加上有些监考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态度,让学生更加倾心于这种轻松过关的方法。(2)社会原因。表面上看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小学到大学,社会评价体系就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作弊,因为考试分数高能得到家长和邻居的表扬,某种程度上自我价值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只看结果的浅表评价,对那些平时学习用功但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考场发挥不好的学生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所以就有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在这种体制下顽强生存下来的大学生们就深深地印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3)家庭原因。部分家长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孩子将来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便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报考学校和专业,部分大学生选择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他们就没有兴趣来学习,考试时为了过关,就只有通过作弊的方式来解决。同时大学生家长并不严格反对子女作弊,反而经常向子女灌输很多世俗思想、功利思想,便利大学生容易产生作弊的心理。

三、预防大学生作弊的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是作弊的主体,考试作弊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下和集体舆论错位有关,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作弊及其危害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品格,启发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2.科学的教育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应加强教学基本功的练习,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把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严格完善考试管理制度。(1)科学编排考场,严格监考制度。对考场编排按考场的大小确定考生人数,实行单人单桌、拉开考生座位、减少考场人数、考前清场、AB卷交叉发放等措施,不给学生提供作弊机会,减低作弊率。严格监考制度非常重要:首先对监考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提高监考教师的思想素质;其次对监考教师进行监考业务培训,制定职责范围如考前宣布考场纪律,让监考教师了解大学生作弊的常规手段,了解作弊行为多发的学生特点,了解大学生作弊前的一些征兆,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再次监考教师在严格执行考场纪律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作弊企图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如警告、调换座位)等形式消除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2)制定法规,严惩违纪作弊和严格考务管理。首先制定切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点的考试制度;其次凡是作弊者,不管是谁都得“对号入座”,从严处罚,不得,否则整个制度将只停留在纸上,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再次迅速处理、排除干扰,发现作弊立即要以公告的形式向全校公布;最后要把握好严惩考试作弊的“度”,对学生处理轻了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重了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作弊的惩处应能有效地遏制作弊现象的发生;对作弊的惩处应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对作弊的惩处应适当留有出路。

参考文献

[1]张际峰,李钊,曹德斌,浅谈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2):112~113。

[2]赵维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5)。

上一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5I模型 下一篇:浅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