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时间:2022-08-22 04:52:18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去年12月,视察江苏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我们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着力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我省民生工作特别是建设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六大体系”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我们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扎扎实实,久久为功,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要求总纲领,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我们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摆上重要位置来推进。进入“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立足当前办好实事、着眼根本构建体系,在全省组织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民生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民生的基本性得到巩固、保障性进一步强化、均衡性逐步显现、制度化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一是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和1.7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为2.3∶1。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一半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达到人均4000元的新一轮脱贫标准。二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启动实施新一轮省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达63.8%。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8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核心指标跃居全国前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金牌数均实现“六连冠”。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十年超过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6%以上。四是社保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别上调10%和12.5%,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4.2%、71.2%和76%,46%的涉农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五是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11类43项,卫生应急救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22人,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六是住房保障得到加强。全省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达78.5%。2011年以来,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26.26万套,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15.12%;累计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69.3万户,到2015年底有望实现各类棚户区和危旧房片区改造全覆盖。七是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14年底,全省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338家,养老床位数达到50万张,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根本目的。我省民生建设已具有良好基础,横向比也处于较高水平,但这同时意味着迈上新台阶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总书记的新要求,把民生建设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考量,群众不仅要有更高的收入水平,而且要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不仅物质生活要得到改善,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得到提高;不仅大多数群众的问题要解决好,而且低收入困难群众的问题更要解决好。我们深刻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进一步强化使命责任,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我们一定要遵照的重要指示,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更加全面地贯彻中央对民生工作的要求,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一、坚持把惠民生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聚焦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方式、结构、动力都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要拓宽思路、扩展视野,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真正使改善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一方面,越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保障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动力紧密相连,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给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带来很大空间。加大保障改善民生的力度,有利于提高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而刺激生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支撑和保障民生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坚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主攻方向。体系建设对于保障改善民生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加快实现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从试点示范向全面推进转变,确保人民群众持久稳定地得益受惠。在推进“六大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着力解决重点问题,着力保障重点群体,着力抓好重点地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区域之间有机衔接,进一步解决好供给不足、服务不均、效率不高、机制不活等问题。统筹制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标准和政策措施,优先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坚持守住底线、周急不继富,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平均线以下的困难群体,深入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织牢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确保今年全省411万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三、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动力和有效手段。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改革是根本动力。解决民生工作中的难题,还是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同部署同推进,进一步强化改革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攻坚意识,推动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社会领域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切实通过改革破解难题、完善体系、健全机制。要把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改革问题摆上优先位置,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业创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养老服务体制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关键举措,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让人民群众在民生改革中直接得益受惠,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医改是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牢牢把握机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坚持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有机结合,强化公益公平,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医改取得突破。要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各地利用现有改革试点平台先行先试,探索有效的民生和社会领域改革路径,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坚持把民生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障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目前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其中省级财政达80%左右。虽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到中高速,改革进入攻坚期,财政增收难度越来越大,但民生投入必须切实保障好,确保稳定增长。从根本上看,要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支出结构,突出精准高效,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注重节约支出,继续压缩财政一般性开支,下决心盘活存量;完善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确保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同时,要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提高效率、增加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拓宽民生建设资金来源,加快非基本公共服务向民营开放步伐,对基本公共服务也要尽量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向民生领域集聚,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对江苏工作的殷切期望。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做好民生工作的强大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强组织统筹,科学谋划推进,从制度上稳定民生预期,从体系上保障民生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民生建设。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政策和评价工作的根本依据,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民生建设上来,使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既是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又切实成为广大群众合力奋斗的目标,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若干关系 下一篇:苏州:以转型发展实现凤凰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