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感动日本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2-08-22 03:09:07

《含泪活着》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以制作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而闻名于中日两国的日本留学人士张丽玲女士此系列片的最后一部作品。2006年,当它首次亮相于日本电视台时就一举创下了当年全日本最高的收视纪录。几年后,一名出自日本著名学府的大学生中村俊喜在找工作屡战屡败、苦恼不堪的时候,是这部纪录片支撑着他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佳作,帮助他们走出经济低迷带给人们的不安和迷茫,中村奔走于各电影公司,终于促就《含泪活着》走上了银幕。2009年12月5日,当这部影片在东京繁华街区的电影院悄然上映时,谁都没有料到它却获得了场场爆满的热烈反应。

《含泪活着》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怀着通过留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念头,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1989年,35岁的中国上海男人丁尚彪背负着42万日元的借债挥泪告别妻女,只身来到了日本北海道地区的阿寒镇。然而小镇的偏僻、荒芜、萧条很快就打破了他试图边工作边还债求学的梦想。不得已之下,他逃离了小镇辗转来到东京,却因丧失了求学身份而无法继续获得签证。借债未还,求学未成,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在日本“黑”了下来。此后虽然经过艰辛的劳动还完借债,但留学之梦却离他远去。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自己的求学之梦寄托在女儿身上,开始为了实现送女儿到国外著名学府留学的梦想挥洒血汗。由于丧失了合法身份,15年来他从未返回过中国,只是一味地在日本拼命工作赚钱。可喜的是,在他离开中国的第8个年头,女儿如愿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在飞赴美国的转机途中得以在东京父女相见。第13个年头,妻子前往美国看望女儿的途中又得以同样的方式夫妻重逢。

一个来自中国的普通男人,一个“黑”在日本15年的非法滞留者丁尚彪,他在日本的生活经历为何会打动上万日本人的心,令他们为这个中国男人及其家庭尽情挥洒热泪呢?通过对影片观众观后感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看到了父爱的深重与伟大

父爱如山。丁尚彪,一个要让女儿实现自己梦想的老知青,在日本苦熬了15年,耗费大半青春,用深重的父爱托起了女儿的未来。不说值不值,仅就这份付出,就值得尊重,值得钦佩,令人动容不已。

很多人以为日本男人是大男子主义者,对家人、部下和女性颐指气使,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日本,做一个男人非常辛苦,他们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任,不得不拼命工作。加班到很晚已是家常便饭,此外还不得不经常参加公司里无法推托的应酬。然而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则是日本高度经济成长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结构“企业社会”。在“企业社会”中,企业成长是第一重要的,评价员工的标准不是他的个人能力,而是看他是否能够“以社为家”,能“以社为家”到何种程度。员工对于企业越忠诚,获得晋升的机会就越大,晋升则可以直接改善和提高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于是,在企业抛出的这块硕大的物质诱饵面前,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他们为了家庭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到可谓是“24小时忠诚”的企业晋升之争中,甚至导致了“过劳死”。然而可悲的是,日本父亲的这种行为并未获得家人的理解,披星戴月日复一日长时间工作在企业内的父亲们由于无暇照顾家庭,导致父爱在家庭生活中越来越薄弱,“家庭崩解”危机四伏。就这样,日本的“企业社会”造就了为公司奉献终生的所谓的“团块世代”,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处境。

《含泪活着》对日本人,尤其是对日本年轻人影响最大。不少观众从丁尚彪这个为了改变家庭现状而付出了自己大半青春的父亲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辈的身影,从而对父辈的辛劳有了重新的认识。如部分观众在看完影片后,留下了这样的感言:

“感受到父亲对家人的至爱。我感激父母,我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咬紧牙关的坚强父亲,是真正的男人。”

二、唤醒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亲情

勤劳坚忍的父亲、默默承受的母亲、奋进懂事的女儿,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就在半个世纪之前,在日本高度经济成长期之前,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家庭之像。那时,深受中国儒教思想影响的日本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家庭观念,丈夫、妻子、儿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家庭亲情浓厚而温暖。然而,高度经济成长时期在将日本推上了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地位的同时,也使日本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整个日本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始变得纯粹,价值取向变得单一。大到企业,小到个人,获取物质富足成为大家的惟一目标。为了更快、更多、更好地追求物质富足,大量人口从发展滞后的农村涌向了拥有更多就业以及商业机会的都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汇集都市,同时也带来了残酷的生存竞争。历经十几年的努力之后,物质富足虽然到手,但日渐残酷的竞争以及生存的巨大压力使人们终日处于一种对未来的惶惶不安之中。于是,社会上逐渐弥漫起一种与其追求未来的幸福,不如享受眼前快乐的风潮。在无法预知的未来和直观的现实面前,在结婚生子的责任和个人享乐面前,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及时行乐”思想充斥着整个日本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放弃了承担未来世代再生产的责任。家庭对于日本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深厚内涵,更多地则成为一个形式上的概念。

然而无论什么年代,人们对于亲情的渴望是不变的。因为它是维系家庭成员的一种最真挚、美好、绵长的情感,与亲人能够同甘共苦、同喜同悲是每一个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撑。中国人如此,日本人亦如此。就在大多数日本人渐渐远离亲情,对亲情感到极度饥渴的时候,《含泪活着》中讲述的丁尚彪一家人的温情故事无疑带给他们的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和震撼。部分观众的感言,可以证明这一切。

“边看眼前边浮现出父母的身影,泪流不止……这个纪录片使我对父母充满感激并感悟到自己的责任。”

“看完影片深受感动。我离开父母有10年了,有许多相同感受。再次怀念家人的情感。”

三、重新拾获了对人生的希望

“人生也许是悲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绝不可以放弃的。”这是《含泪活着》中丁尚彪来到日本后目睹阿寒镇的现实,在人生梦想破灭时对自己的安慰和激励之语。这番话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滔滔理论,只是道出了他面对磨难时的一种平实的人生态度。然而这种态度对于经历了经济高成长的辉煌,又跌入经济低迷深谷中,在人生道路上彷徨迷离、痛苦挣扎的日本人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人生的启示,也是生存的力量。

高成长的经济为日本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获得了物质富足的日本人沉浸在享受成就的快乐之中。然而未曾预料,全球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不得不宣告终结。继而,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又将日本带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泡沫经济的内伤尚未复原,金融海啸又给了日本致命的一击。连续下降的失业率,使得当年为日本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的“团块世代”也面临失业的危机,年轻人更是就业无望。人们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无望,自杀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现在,日本人甚至开始对自己曾几何时所造就的“坚韧顽强”“勤勉敬业”的时代精神产生怀疑,这些一度被作为日本人的代名词而广为使用,获得世界公认的日本精神还能否拯救现代的日本人呢?我想他们在《含泪活着》中的丁尚彪一家人不惧命运、顽强拼搏的身影中一定找到了答案。我们再次关注一下日本观众的观后感。

“主人公对人生和家庭的热爱,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现在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我即将毕业,联系了许多公司都没成功,我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情绪非常低落。《含泪活着》让我改变了想法,给了我勇气,我会振作起来!”

“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

从这些言语中我们能够看到,丁尚彪勇于正视人生但绝不放弃人生的态度给在经济极度低迷中失去目标的日本人带来了莫大的鼓舞。“我父母没受过教育,我也没受过教育,但是我知道国家领导人的责任是建设好一个国家,而我的责任就是建设好我的家庭,并且我会以此为目标去拼搏。”这是《含泪活着》中丁尚彪在供女儿读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实现了自己支援女儿赴美留学的人生新目标时所说的一番话,体现了他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决心。这位平凡的父亲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所忍受的痛苦可谓是非常人能比,然而他却做到了坚强、坚持,这不能不说跟他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是紧密相关的。不管这个目标是否存在争议,也不管丁尚彪牺牲个人成就女儿梦想的做法是否能获得认同,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他在自己的人生路径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当他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一定是满足的,无怨无悔的。“这个影片使我的人生观改变了”,“我为碌碌无为的生活感到羞愧。看到了真正的人生”,日本观众的感想就是最好的证明。

《含泪活着》的上映同时也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尽管它讲述的不是一个常态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多见,但是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在丁尚彪及其家人的身上找寻到了自己的影子,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也获得了共鸣。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更能体会这其中的夫妻、父女、母女之情深。然而,如今的中国却似乎正在走上与日本相似的变迁轨迹:为了追求物质富裕,人们云集都市,忙碌穿梭的都市生活,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令每一个人身心疲惫,亲情日趋脆弱、淡薄,人生开始迷失方向。这些曾经发生在日本人身上的情景开始在中国人身上重演,希望《含泪活着》能及时唤回我们对亲情的留恋,也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日]渡边治.涿菠工搿镀I社会》日本[M].日本:旬报社,2004.

[2] [日]见田宗介.意Rの理[M].日本:弘文堂,1996.

[3] [日]松原治郎.核家族r代[M].日本:放松出版协会,1998.

[作者简介] 周英(1972― ),女,陕西人,文学硕士,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上一篇:草原民族文化的镜像传达 下一篇:农村题材影片中的城市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