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一段文字中找寻力量

时间:2022-08-22 01:15:38

从每一段文字中找寻力量

【档案】

张齐华,1976年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数学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几乎是习惯性的——打开网络,找到收藏夹,点击“爱思想”网站,于是,视线便漫无目的地在袁伟时、秦晖、刘瑜、萧瀚、钱理群……之间游弋。之所以漫无目的,是因为每一天的厮守,我已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点开它们中的任意一个链接,都会有充满力量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思想值得我细细驻足品味。

昨日读刘瑜,她的文章清新自然,虽有深奥的思想,却又常借助浅显的文字,读来并不生涩。今日随意一点,是《观念的水位》一文。印象中,疑似在“一五一十部落”网站看过。再读,仍旧感触良多。引一段如下——

我心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水涨了,船自浮起来。所以我观察社会变革的动力,不那么关注船上有没有技艺高超的船夫,而更关注水位的变化。近些年我的观察心得是:变革观念的“水位”在升高。观念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前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变成问题了。比如政府部门财政预算公开——政府财政预算向来含糊不清,人们长期对此气定神闲,但最近几年媒体上常常出现讨论和批评;印象中城管在20年前追打小贩比现在凶狠,现在却屡遭热议。这几年民工孩子在城市上学其实比过去容易,但是现在要拆并一所民工学校,便会引起轩然大波。总之,公众的视力突然变好了,过去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情,今天却开始“大惊小怪”。为什么?观念不同了。

遇上有共鸣的文字,我常会停下鼠标,细细琢磨一番。尤其是,它对教育的启示在哪里?

两年多来,一直努力地和全校教师共同分享课堂变革的理念,但却常纠结于我们的很多想法总是很难转化为大家的共识。于是,焦急、彷徨、失望,甚至于放弃的念头时有产生。然而,现实情况真是如此糟糕吗?有没有一些种子,已然在这样的努力中悄悄地播下?有没有一些绿芽,在砖石中无声舒展?有没有一些花朵,在不起眼的墙角静静绽放?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是缓慢的,因为一切观念的转变都慢。唯其慢,才显得更有力量。如同平静海面下汹涌的潜流,看似无声无息,却有一种缓慢而坚韧的力量;不易察觉,却沿着某一方向坚定执着地变化。

想起昨天与一家长朋友闲聊时,他向我欣喜透露的消息——孩子所在班级,最近的语文作业和上学期相比已悄然改变:机械、重复的抄写已变成大量的阅读、积累和感悟。又想起,上午和学校某语文老师私下沟通时,她悄悄告诉我的那样——别以为改革的理念大家会抵制,其实,想法大家都认同,有时只是碍于传统的习惯性思维,有时只是受制于教育制度的约束,有时只是没有找到更清晰的路径。她还告诉我,不少老师已然在悄悄行动,只是因为不够自信,希望能够低调前行,通过小范围的实验确证自己的想法,为未来的前行增添动力。再想起,不久之前,有外地教育考察团来校考察,其中有一个环节是与学校教师面谈。临走前,考察者不断向我们强调,座谈过程中,学校老师对课堂、对儿童的理解和信念给了他们莫大的启发和感动。我颇有些诧异,可再一想,考察者最直觉、最直接的感受怕要比我们带着成见所看到的、想到的更接近真实吧。原来,在看似平静、一成不变的学校里,课堂变革观念的“水位”也在悄然升高呢!尽管,这是一个不易察觉的变化,但变化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于是,在文字和思想的印证下,学校课堂变革的前景似乎不再那么灰暗了,信心重新被点燃。

当然,阅读的过程也可以不那么功利。读来的东西,能和实践相互印证固然好,即便是“无用”的阅读、无所求证的思想,同样也有价值。常有师长、朋友劝我,作为数学老师,过于博杂无序的阅读会分散自己的精力,阻塞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通道。我完全理解这善意的劝诫,及其背后蕴含的合理意义。但与此同时,我更相信这样一种信念:教育的目的是人,而人是复杂的。认识人已然困难,要想认清人、认透人,并通过教育来改变、丰富、提升一个人,难度更可想而知。仅有学科的视野,再精深怕也无济于事,因为仅凭它显然无法完整把握人的内涵、意义和发展诉求。在这一意义上,广博的阅读便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我也会思考:这样漫无边际的阅读,时而哲学、美学,时而又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时而艺术,时而又政治……究竟能够给自身带来什么?然而,几年的阅读实践,我已然能从自身思想、观念、精神上日复一日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这种看似无序积累的背后,个体自我精神重建的秩序。如今的我,更愿意相信这样一个比方——阅读如摄食,你不必过分在意每天所食究竟能够转化为机体的哪一部分,促进身体哪一机能的发展,但你完全可以相信,就这样无目的、无方向、无规划地不停摄取、消化、吸收,身体便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一天天强壮起来。身体如此,思想不也一样吗?

想了想,自觉有理。于是,读完刘瑜《观念的水位》,又顺便来到她的《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恶之平庸》《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待》。然后,还可继续读读同一平台上的龙应台、傅国涌、陈志武、野夫、贺卫方、张鸣、章诒和、崔卫平……有时,也会离开“爱思想”,再去“一五一十部落”“共识网”“中国金融家”等网站逛逛,当然,也可以直接找到他们的博客,关注他们的微博……

我只想说,网络,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无限丰富而开阔的阅读空间。我相信好文字的力量,便时时告诫自己,读书不求精深、不求专一,要向每一个广博的领域,向每一个优秀的人,向每一段优秀的思想和文字,找寻自我成长的力量。

【微话题】

@江苏教育:你对数学是怎么理解的?

@张齐华:和其他学科一样,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的数学,它能带来人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变得更有序、更清晰、更有结构;其次是观念的改变,变得更加理性、更加逻辑,也更加理智;最后是精神气质的改变,变得既严谨又开放,既冷静又热烈,既从容又充满活力。只有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才显得更有深意。

@江苏教育:新课改10年来你的数学教学方式与方法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张齐华: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和无穷潜力,从而不断后退,逐步将教室、课堂、讲台、学习还给学生,实现由“精致的教”走向“粗放的学”的华丽转身。

@江苏教育:请写一段话,送给自己。

@张齐华:每个人的目力都极有限,唯有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方能看得更深、想得更远。教师的阅读不应有边界。唯有不分学科、领域、媒介,甚至是无目的的阅读,方能让我们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读懂自己、读懂他人、读懂教育、读懂人生。

【他人说】

齐华教数学。但在他的身上,在他的课堂里,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我总能捕捉到其他数学老师身上所不多见的人文气质和美学修养。我以为,这和他一直以来所信奉和坚守的广博阅读是分不开的。他的书读得极杂。在他的案头、书架和网络链接中,随处可见的,除了为数不多的数学教育书籍外,更多的是哲学、美学、历史、经济、政治……他相信阅读的光合作用,相信阅读中的化学反应。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广博的阅读,在他身上沉淀为一种文科的气质、一种文人的气息、一种文化的气度。

——江苏省特级教师 张兴华

上一篇:良好的教学效果源于灵活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心灵向往,脚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