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标点用错了吗?该如何处理?

时间:2022-08-22 12:51:32

问:《地震中的父与子》有这样一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里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之间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对这样特殊的标点用法,教学时该如何处理?

答:标点符号早已成为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表示断句、语气的作用外,更具有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一些超常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仅可以使语义得到延伸,而且还可以独立地负载特定的语言信息,从而相对独立地完成一定的语言交际任务。“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句中的逗号即是如此。

从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上说,顿号和逗号都用在句子的中间表示停顿,其主要区别有二:一从停顿的时间看,顿号短促,逗号略长;二从是否表示并列来区别,顿号表示词和词之间的并列,逗号表示连贯,没有并列的意思。以此推论,“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之间是词语并列,理当使用顿号,可作者偏偏用上逗号,这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标点符号用法,自然有着特殊的价值。

联系《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们不难看出,当儿子被废墟深埋,生死未卜,作为父亲该是如何心急如焚,以至于面对其他人时,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并不时发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对于这样一位从身体到心理都濒临崩溃的父亲而言,即便是非常短暂的一分钟、一秒钟都是那样的漫长,那样的难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用顿号而不是逗号来表现,就显得恰如其分、简洁有力,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效果,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轻易放过或简单教过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精心设计,巧妙处理。以上述这句为例,可分步进行教学:

一是理解内容,感悟写法。教学这句话,要联系下一句,想想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的?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把“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样子说具体、说细致。让一个随着挖掘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脏、越来越苦、越来越不成人样的父亲形象逐渐丰满起来,高大起来,活生生地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心田上,从而为这父亲的舐犊情深而感动。

二是引导比较,发现“异常”。先提出问题:读读第一句话,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就会发现特别之处有两个:一是不直接点出父亲挖了36个小时,而是把表示时间延续的数量词并排罗列;二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些词语是并列关系,课文却用上逗号而不是顿号。接着阅读思考:为什么要特意进行数量词的排列,而且用的是逗号而不是顿号?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样写一方面能感性化、具象化地呈现父亲不断挖掘的艰难与漫长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坚持的不易与可贵,进而产生心灵的震撼,并发出由衷的感叹:真是个了不起的父亲!另一方面能留下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父亲的形象变得更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进而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一揭示文章主旨的语言内涵有深切的体悟和深刻的认识。

三是想象填补,读写互动。利用文中的空白,让学生想象在“8小时”和“24小时”之后,父亲会是什么样的,给这两处补上此时父亲的外形和动作,从而与36小时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形成三幅互为关联的连环画。如此,就把父亲坚持挖掘的全貌生动地展现出来,达到以写促读、读写互动的理想境界,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多种教学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