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2 12:09:39

第三节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来自人教版必修加选修2第3章《电离平衡》第3节盐类的水解。本节盐类水解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进入这个认知领域,并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基础上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进而学习盐类水解的规律,这种编排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巩固、整合上章学习的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又为以后沉淀溶解平衡和离子反应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且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现这些有利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

设计思想:

1.力图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科书,用系列探究活动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3.以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图片、表格、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的探究、体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规律。2.能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3.基本掌握测量溶液pH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 推理、 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

盐溶液酸碱性分析及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教设备,化学实验用品(含NaCl溶液、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Na2CO3、FeCl3溶液、KNO3溶液、pH试纸、玻璃棒、试管、酚酞、烧杯等)。

板书设计:

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增大了水的电离度。

3.盐类水解的规律: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条件

(2)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结果

(3)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 ――程度

教学后记:

本堂课盐类水解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及水的电离等知识之后。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盐类水解的概念和盐类水解的规律等高级规则的学习,属于信息加工类中的复杂学习,所以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为今后书写水解方程式和学习水解平衡的移动打下基础。

教学从纯水的酸碱性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设问“纯水呈中性,纯水中加酸,呈酸性,纯水中加碱,呈碱性,纯水中加入盐呢,一定是中性吗?”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对几种常见盐溶液酸碱性的检测,知道有很多的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始,其中溶质完全电离,溶液水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溶液中的离子之间能发生什么反应,再动画展示醋酸钠在水中水解的微观过程, 帮助学生建构弱酸根离子水解微观过程,理解不同盐呈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引导分析中,逐步渗透“研究物质在水溶液的行为的基本程序”。

作者单位:青海油田第一中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搞好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 下一篇:“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