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钻(冲)孔灌注桩配合施工及其工艺

时间:2022-08-22 11:41:50

初探钻(冲)孔灌注桩配合施工及其工艺

【摘要】 由于钻孔灌注桩成熟的施工a工艺及较低的造价已经成为我国常用基础类型,但由于受机械性能的局限,入岩基础施工仍然困难,所以钻(冲)两种机型配合施工既能相互取长补短,又能各尽其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 钻孔;冲孔;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 TU7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4—019—02

1 工程概况

某办公大楼工程,建筑面积43374平方米,由主楼、裙楼两部分组成。其中主楼地下2层地上26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楼5层框架结构。设计桩型为钻孔灌注桩,抗压桩桩径,1000,桩端要求进入5—2层中分化岩层2.4M,抗拔桩桩径,800,桩端要求进入5—2层中分化岩层1.0M,总桩数138根,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桩基安全等级为一级。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显示,场地地层由上往下依次为:杂填土(1—1)、素填土(1—2)、粉质粘土(2—1)、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2—2)、粉质粘土(2—3)、粉砂(3)、含砂粉细砂(4)、强风化泥质粉砂岩(5—1)、中风化泥质粉砂岩(5—2)。

2 桩基施工机械选择

前期施工中,共进场6台GPS—18(20)钻机。由于本工程地质情况比较复杂,④层中石英、长石、和云母含量偏高,钻进过程中,随着地质变化,进入4层时(57M左右),钻孔进尺非常缓慢,几乎每小时进尺2公分左右,且钻机的钻头耗损特别大,不断的提钻更换刀头。完成第一批6根工程桩单桩历时12天。采用现有的施工工艺即损耗时间又损耗机械设备,无法满足合同工期。为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场地及地质水文条件,对现有施工工艺进行了改变,完成1根桩采用两台桩机设备流水施工,上部用钻孔机引孔,引至57米左右(进入4层面上),下部再用冲孔机进行冲击成孔(冲至设计深度),最后下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完成1根桩只需要4天左右。现场配备3台钻孔机、7台冲孔机,挖机、吊机各1台配合施工。

3 钻(冲)孔机械施工工艺及配合施工控制要点

3.1 施工准备。首先要求进行场地平整,设备进场后进行安装调试、检测备案,同时施工现场试运行,确保施工正常化。

3.2 开挖泥浆池。由于配合施工的特殊情况,现场泥浆池的开挖必须本着既不能在工程桩区域范围内,也要满足钻孔机与冲孔机循环使用,同时还要考虑到机械的移位,所以施工应统一布局,明确施工走向,以防出现窝工等现象。

3.3 测量放线。钻机机械与冲击机械配合施工的测量放线要求基本同钻机机械,所不同的是当冲孔机械二次就位时,必须再次进行复位检测,具体做法:首先第一次埋设护筒时,要求不仅在护筒打定位桩,同时要求在护筒内用红漆点标注,十字线拉好后,再用仪器进行校核。

3.4 埋设钢护筒。本工程考虑到钻孔机械成孔后,往往与冲孔钻机二次就位相隔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孔口破坏,加之冲孔机械容易碰擦井口护筒,所以第一次埋设护筒时必须全部使用粘土夯实并且要求桩径,1000桩护筒埋设深度不低于1.5米,桩径,800桩护筒埋设深度不小于1.2米,冲孔机二次就位后,再进行仔细检查,发现井口护筒异常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补救,确保护筒稳固不变形。

3.5 钻孔。钻机就位,调整机座水平度及钻机垂直度,正侧面分别用线锤架观察,符合要求后即可开始钻进。钻进过程中,钻头具有一定的造浆作用,起到护壁作用,钻孔时要适当控制泥浆浓度和进尺速度,以利于孔壁光滑、垂直,不产生缩颈和坍孔现象。钻孔至57米左右后,钻机移到下一个桩位进行施工,用吊机吊装冲孔机就位。

3.6 冲孔。冲孔机就位后,调平桩机并利用机头上的线垂对准护筒中标识的十字线,符合要求后开始冲击。本工程采用卷扬机悬吊冲击钻头式冲击钻机(JKL6),钻头形式为十字钻头,锤头约5T重。冲孔过程中每1~2m检查一次成孔的垂直度情况,在进入岩面后每进尺100~500mm应清孔取样一次,直到中风化岩面。

3.7 一次清孔。在清孔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泥浆的各项指标。

3.8 下钢筋笼及导管。钢筋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制作,并均匀设置保护层垫块,同时在钢筋笼顶端根据笼顶设计标高与护筒标高差值焊接吊筋。要求钢筋平直、无局部弯折、表面洁净、无油渍、焊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等。钢筋笼制作完成后,用吊车吊放钢筋笼,在起吊过程中应避免钢筋笼变形,达到设计深度后调整好钢筋笼位置,将吊筋挂在护筒上。钢筋笼吊装完成后及时拼接吊装导管,导管必须进行气(水)密性试验,试验合格后方能下管,导管底距孔底距离300~500mm。

3.9 二次清孔。由于沉放钢筋笼和导管需要一定的时间,孔内的泥浆会发生沉淀现象,致使孔内下部产生沉渣,如不清除灌注混凝土会影响今后成桩的质量。所以,必须利用导管进行清孔,待置换出来的泥浆比重达到规范要求,孔底沉渣小于5cm即可灌注水下砼。

3.10 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采用内径为0.25m的刚性导管,容量为2m3的漏斗,二次清孔至混凝土浇筑的时间不得超过30min,否则重新清孔。灌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并经常用测绳探测孔内混凝土高度,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埋深控制在(2~6m)范围内,采用桩机卷扬机上的钢丝绳提升导管。当混凝土面接近和进入钢筋骨架时,保持导管较大埋深,放慢灌注速度,减少混凝土对钢筋笼的冲击,当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一定深度后,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笼骨架在导管下有一定的埋深。施工时应尽量减少拆管时间,灌注混凝土工作应控制在2小时之内完成,在灌注接近设计标高时,保持导管上端比护筒顶高2m左右,实际浇灌的混凝土高度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2m左右。

3.11 配合施工控制要点。钻孔与冲孔机械配合施工的关键要点:即钻孔机成孔的垂直度要求,泥浆浓度控制准,如果钻孔机桩孔倾斜度0.8%时,冲孔钻机就不便施工,所以在钻孔过程中,加以严格检查把关是很关键,每隔3~4小时要求检查一次钻机的水平情况,同时检查进尺,减慢进尺速度,并要求泥浆浓度一定控制在1.25~1.30之间。

上一篇:对商品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城市色彩与地铁车体主色调设计关联初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