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蚕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时间:2022-08-22 10:27:33

野蚕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摘要:野蚕是桑树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发生时能将整片桑树树叶完全吃光。该虫在本地1年发生2代,以卵在桑树枝上越冬,世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越冬卵5月上旬孵化,最迟在5月下旬孵化。幼虫发生盛期5月下旬到6月下旬,采用3%高效氯氰菊脂毒杀幼虫,杀虫效果可达98%以上。

关键词:野蚕;生物学特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75-1

0前言

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属鳞翅目,蚕蛾科。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湖南、江西、陕西、四川、贵州等大部分省市。幼虫主要为害桑树叶片,严重时能将整株树叶片全部食光,仅留主脉,严重影响用桑及桑树的正常生长。为摸清野蚕的发生规律,笔者于2008-2009年对该虫进行了观察,并开展了积极的防治工作。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雌蛾体长20mm,翅展46mm,雄蛾体长15mm,翅展36mm,体灰褐色,触角羽状,前翅外缘顶角下方有一弧形凹陷,翅面有2条褐色横带,两带中间有一深褐色新月形纹,后翅暗红褐色,中央有1条暗色阔带,内缘中央有1个镶白边的棕黑色半月形斑,雌蛾腹部肥大,腹端尖,雄蛾体色较深,腹部瘦小而向上举。

1.2 卵

扁卵圆形,中央略凹,长1.2mm,宽1mm。初产地黄白色,后变灰白色。

1.3 幼虫

5龄幼虫体长为40-65mm,褐色,有斑纹,头小。中、后胸特别膨大;中胸背面具黑纹1对,周围红色;后胸背面有2个深褐色圆纹。第二腹节背面有2个红褐色马蹄形纹,第五腹节背面有2个淡圆点,第八腹节上生一角。气门灰褐色,有黑边。

1.4 蛹

纺锤形,体长12-23mm。暗红褐色。茧椭圆形,灰白色,茧层紧密。

2 生物学特性

野蚕在我市1年发生2代,以卵在桑树枝干上越立,越冬卵孵化期较长,最早4月下旬孵化,最迟5月下旬才孵化,世代重叠。幼虫为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蛹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成虫羽化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为害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9月上旬化蛹,9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产卵过冬。

成虫多在白天羽化,一般羽化后1-3小时交尾,3-4小时后产卵。越冬卵绝大部分在第一、二主干上,多三五粒至百余粒聚集在一起,排列不整齐。非越冬卵通常产在叶片上,其中又以叶背为主,大多散产。每雌产卵数各代不同,最多402粒,最少118粒。

幼虫昼伏夜食,分散为害,一株叶片吃光后,再转至另一株取食。幼虫共5龄,全龄期一般34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在叶背或两叶间吐丝结茧化蛹,蛹期12-14天。

3 防治方法

3.1 人工防治

冬季刮除产在枝干上的越冬卵;夏季摘除蛹茧,集中销毁。

3.2 药剂防治

采用3%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3%高渗苯氧威乳油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98%以上。

3.3 保护天敌

自然界各类益鸟、卵期野蚕黑卵蜂、幼虫期野蚕绒茧蜂、蛹期家蚕追寄蝇,对野蚕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应积极保护利用。

作者简介:赵小敏(1968-),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林场助工,研究方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上一篇:有关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和对策 下一篇:不同施肥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