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创新

时间:2022-08-22 10:21:57

试析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创新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程,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创新提出了自己浅显的看法。以期能够为促进高中信息课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 创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参与度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总觉得可有可无,或者是距离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时间还长。学生虽然对电脑聊天和网络游戏充满热情,但对信息技术应用缺少必要的关注。由于现实存在的种种原因,学生的不积极也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投入度,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驾驭不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清楚信息技术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和学好信息技术的作用,然后将信息技术的前景和应用价值用最简单的方式告知学生,让学生觉得当前几乎每一个能取得很好发展的领域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就是说要在第一课时就使每一位学生明白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有意思的,更是有用的和必备的技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信息技术课吸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充满期待,享受乐趣,获得成功。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设疑激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有意识地向学生设置一些疑问,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学生动脑、互议,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材料,编写互动教学软件,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设计的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质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在学习OFFICE办公系列软件时,我让学习了PPT技术的学生根据家庭住址组成6个小组,利用假期设计一个PPT课件展示自己的家乡。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回校后展示效果非常好。随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试着申请免费网络空间,将自己的课件传送到网络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调动,潜能得到了发挥,学习效果也很好。

二、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达到创新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创新教育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形象例子,变抽象为直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信息技术的术语是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这时我们可以列举例子,通过学生联想,变抽象为直观,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取得一些较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解《文件与文件夹》这节课时,学生往往对什么是文件和文件夹理解不准确。我是这样举例的:我们班级每一个人相当于一个文件,而我们班就相当于文件夹,文件夹就相当于存放东西的容器,为了便于查找,是把不同类型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一种工具,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了。

(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计算机资源,弥补平时上课操作时间上的不足。计算机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我校很多在省、市电脑作品创作比赛中获奖的学生都是兴趣小组的成员。

(三)利用精美课件,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制作的精美课件展示内容给学生,让他们在观看课件时,激发创作欲望,从而诱发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比如,在讲解《幻灯片切换效果》时,我利用自己制作好的,带有多种切换效果的演示文稿,让学生进行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在讲程序设计中的程序调试最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程序要运行成功,很少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通过对程序中语法错误的不断修改,反复运行调试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结果。尤其在语言中,有的学生就是在语句中缺少一个分隔符号,程序就不能运行,经过好多次的检查才得到正确的答案。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当然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下次上机投入更大的热情。

三、善用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方法,正视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就根据学习主体的“差异性”来组织教学。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正视并研究学生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是信息技术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所以在高一新生入学时,我都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情况,然后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开展教学工作分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分层教学主要包括:一是学生分层:我校学生来自各个乡镇及城区,学生之间原有知识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新学期开始时,我在学生间做一个调查,掌握到他们的基础,以此为依据初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尽可能地互相帮助。当然,分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可能只是由于以前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水平也许会突飞猛进;有的学生因为态度等原因可能会渐渐落后等等。二是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四、完善评价模式

要想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要完善评价模式,在不同的学习单元里,评价的重点要不同;此外,学生们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通过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实现自我反思,进而实现自我评价,同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它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利用自评、互评等手段不断激励学生,在自评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上一篇:浅谈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优化理念 下一篇:汽车PM2.5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