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时间:2022-06-16 12:26:2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些知识点、教会他们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教给他们一种技能,教会一种能力,比如学生的想象能力。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学习其他知识都是十分有用的,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观点出发,谈一下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想象力 方法 策略 意义 经验

1、“以旧启新”是发挥想像最基本的方法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则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但是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共同之处。这就要运用想像,通过想像旧知识如何体现新概念、新规则,从而建立新概念、形成新规则。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可分为创造性与常规性两种。一般都要经过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四个步骤使问题得到解决。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提出在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图纸上截得等底平行四边形,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先把它折叠再进行割补,运用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的道理,验证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设想。紧接着,再引导学生分别选用方法,自己动手操作,并用推理规则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讨论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高。

2、尊重学生的“合理猜想”是培养想像力的关键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像,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教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物和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非逻辑的)。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他说,如果在学习数学时还有数学发现方面可以做的话,就必须使学生有个提问题的机会;在这些问题中,他得在一定水平上,首先是猜想,然后是证实一个数学事实。然而普通教科书不提供这无论是常规性解决问题,还是创造性解决问题、观察、想像和思维均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小学生想像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责任,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举措。

3、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

比如,在一次三、四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我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题:鸡和兔关在一只笼子里,它们有20个头,有6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根据全国优秀教师,北大附级教师周沛耕老师的解法,作了一番叙述:“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哈利波特,手里拿着一根魔棒。魔棒一挥,这20只动物就发生了变化:所有的鸡全都飞起来——停在空中,所有的兔全都举起两只前脚站立起来。” 同学们笑了起来,听得很认真,感到有趣。于是我抓住时机立即发问:“同学们,你能计算出此时站立在地上的脚有几只吗?”学生很快算出有64–2×20=24只。“这是谁的脚呢?”“兔子的。”学生很快明白,“原来兔子有24÷﹙4-2﹚=12只,鸡有8只。”此时,学生兴奋不已,以往对这类题深感头痛如今竟有趣易解!我告诉学生,只要你们展开想象,编一编故事情节,再加以推理,就能解答这类应用题。对于这个题你们也可以试着编一个故事情节来解答。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纷纷展开想象,像写作文一样编起故事来。其中一个是这样想的:“假如我是哈利波特,我就让所有鸡的两只翅膀变成两只脚,这时站立在地上的脚就有4×20=80只,多出的80-64=16只就是鸡新长的脚(即翅膀),所以鸡有16÷2=8只,于是兔有12只。”另一位学生所编的则是:“假如我是屠宰场的老板,我就将20只动物每只砍掉两只脚去卖,这样未砍的脚当然就是兔子的,所以兔子就有﹙64 –2×20﹚÷﹙4-2﹚=12只。”

这样的故事情节创编练习,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多维。

4、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思想在我们身边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虽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思想整体上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思想首先就禁锢了人的思想与想象,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异类”,与老师“别扭”的就是“刺儿头”。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想象”的发展与创新呢?

(1)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敢于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要让学生认识到“师”也是普通人,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有局限性,不一定千真万确。教师就要敢于承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而不是加以掩饰。更要引导学生去打破这种权威,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较高的气度、境界,我们要反思:“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不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不是一定要端着架子?”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威信;一个没有威信的老师必然是失败的;关键威信的建立不能靠“高压”,不能靠牺牲学生的想象力、主体精神为代价。要依靠教师的亲和力、学识等建立起的威信,是民主平等的,是和谐的,是允许学生质疑的。

(2)教师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生产一件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主体教育思想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育最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的最大毛病就是灌输法。

(3)要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让步,留下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优点是能同时培养众多学生。但人数众多,整齐划一,决定了它不能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水平与特点。而想象力的培养与解放,需要一个宽松的、个性化的、激励性的环境;要弥补这一缺陷,就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按照自己喜欢或者习惯的方式取得发展,我们教师就要力避整齐划一,因材施教、因材助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主张他的学生“有所听,有所不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决定听什么,完全掌握的同学甚至可以不听,可以自我阅读有关重点资料、做相关习题。教师对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离奇想象,要在充分肯定与奖励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归纳。

参考文献:

[1]冯美龄 刘德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青海教育》 2002 第6期

[2]张芳 小学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北教育》 2001 第11期

上一篇:试论设施农业机械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优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