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探讨

时间:2022-08-22 10:08:22

景泰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探讨

摘要 通过引进小麦宽幅精播新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探讨总结小麦宽幅精播栽培的主要技术优点、技术成效及主要配套技术措施,为优化提升景泰县小麦丰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技术优点;技术成效;甘肃景泰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60-02

景泰县位于甘肃中部,小麦是景泰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达1万hm2,占全县保灌耕地的40%以上。自2008年景泰县被农业部列为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为加快技术集成与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取得更大的创建成效,景泰县农技中心于2012年引进了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新技术,购置了郓农牌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开展了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播种方式对比试验和多户大田示范,面积1.35 hm2。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在景泰县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下,具有增产潜力大、增收明显的技术效果,较常规条播技术增产834.0~895.5 kg/hm2,增幅9.9%~11.9%,增效2 001.6~2 149.2元/hm2;证实了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为一项农机农艺综合配套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引进应用,对优化景泰县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增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注入了新的科技活力,提升了小麦创建活动的科技含量,对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现实意义[1]。现将景泰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总结如下。

1 主要技术优点

1.1 行距较宽,播幅较宽

常规条播一般行距15~17 cm、播幅3~5 cm,宽幅精播行距22~26 cm、播幅8~10 cm。可见较常规条播行距增宽7~9 cm,播幅增宽5 cm。由于增加了单株小麦的生长空间,改善了单株小麦的生长环境,既利于群体通风透光和根系良好发育,又利于边际优势的发挥,利于壮苗增蘖、增强抗逆性等,可使小麦以健壮个体和改善群体结构夺取高产[2]。可解决传统条播由于拥挤(一条线或疙瘩苗)而导致争肥、争水、遮光等不良生长的弊端。

1.2 精量播种,节省种子

宽幅精播机有革新的排种器拨轮(单粒窝眼式)配置,即拨轮上的每个排种穴(窝眼)只可盛1粒种子,多余的种子被排种器内的毛刷刷掉,通过内置分粒器,使种子箱内的种子定量、可控、精确地拨排出来,可做到精准下籽,精量播种[3]。据2012年示范表明,宽幅精播播量为330 kg/hm2,品种为大粒型的宁春39号,较百亩核心攻关方条播区播量(375.0~412.5 kg/hm2)节省种子45.0~82.5 kg/hm2,可解决传统超大量播种及盲目下籽的问题。

1.3 双管下籽,摆籽均匀

精播机(2BJK-6型)有6对下籽波纹管,每对下籽波纹管最下端连接1个特别的开沟器(单腿宽边双管),使种子可按照设定的播幅宽度(8 cm),形成连续不断等时距、等粒数、均匀的种子流,可改善传统播种易出现的疙瘩苗或缺苗断垄现象[4]。

1.4 自带镇压,保墒壮苗

宽幅精播机有一对一镇压轮配置,即每个开沟器后边配套1个镇压轮,使开沟、播种、镇压一次作业完成。可起到较好的镇压保墒效果,较传统播种出苗早、齐、全,利于培育壮苗。

1.5 自成垄沟,集雨培土

宽幅机播后自然形成垄沟状条带,面对景泰县春季气候多变、多风又多沙尘的气象现状,苗期可挡风御寒;同时若有降雨,可集雨蓄水,使小雨的水量成为中雨的墒情;头苗水灌溉后垄被水冲平,又起到了麦田培土的作用。因此较传统一次性播种、耱平方式,更利于促幼苗早发,利于根系良好发育和防倒抗旱。

2 技术成效

2.1 增产增效

通过小麦宽幅精播(行距26 cm)与常规条播(行距15 cm)播种方式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小麦宽幅精播折合产量为9 294 kg/hm2,较常规条播增产834 kg/hm2,增幅9.9%,增效达2 001.6元/hm2。宽幅精播小麦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均优于常规条播。其中:穗粒数为26.8粒,较常规条播高出1粒;成穗数为716.7万穗/hm2,较常规的高出20.25万穗/hm2;单株分蘖为0.03个,较常规条播高出0.01个;经济系数为51.9%,较常规条播高出2.8个百分点;千粒重为49 g,较常规条播高出2.9 g。大田示范结果:小麦宽幅精播平均产量为8 428.5 kg/hm2,较常规条播增产895.5 kg/hm2,增幅11.9%,增效2 149.2元/hm2。可见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为景泰县改进传统种植制度,选择更优、更丰产的栽培技术模式提供了依据。

2.2 农机农艺结合

通过播种机单粒窝眼式排种器拨轮、种子分粒器、单腿宽边(8 cm)双管开沟器、镇压轮等关键革新配置的成功研发,使小麦农艺增产技术设计理念得以实现。可见该技术真正成为农机与农艺综合组装配套的结合体。

2.3 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措施

宽幅精播技术是小麦精量、半精量高产栽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其技术核心在于通过农机农艺的结合,使增宽播幅、增宽行距、播种均匀、分散籽粒、镇压保墒等一体化技术得以实现,使小麦生长前期发根多、中期多成穗成大穗、后期籽粒饱满,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增加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的几率[5],为一项小麦高产栽培的新技术措施。

3 主要配套技术措施

3.1 选用良种,复方拌种

根据景泰县的气候特点、栽培条件及种植习惯,以中筋类春性偏早熟品种为主。选用丰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以永良15号、宁春39号等为主,为提高单产奠定基础。

为有效预防小麦散、腥黑穗病,减轻根腐病和全蚀病,解决小麦缺素症,促进壮苗增产,应大力推广复方拌种技术,即每100 kg种子用3 %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0~200 mL、钾宝100 g、硫酸锰100 g、硫酸锌50 g,对水2~3 kg拌种,以每粒种子均匀包裹上红色的药液为好。

3.2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播前整地必须达到“平、松、碎、净、足墒”的质量标准,这是提高播种质量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其他栽培措施发挥增产潜力的基础。近年来,旋耕机的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往往使土壤过于疏松,造成深播弱苗或缺苗断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无论是何种机械的作业务必要求使所整地块表面平整,耕层土壤上虚下实,墒情充足,为苗全、齐、壮打好基础[6]。

3.3 坚持测土配方施肥,重视秸秆还田

示范区平均施纯N 180~225 kg/hm2、P2O5 90~120 kg/hm2、锰肥15.0~22.5 kg/hm2,氮磷比例为1∶0.52,其中全部的磷肥和60%~70%的氮肥作基(种)肥,剩余的30%~40%氮肥结合头苗水灌溉作追肥,微肥通过作基肥、拌种和叶面肥施入。建议施硝铵磷(30-10-0)75~90 kg/hm2作种肥,以利于多发根、壮苗及分蘖。

目前,景泰县有机肥投入不足已成问题,为优化麦田土壤结构,增强小麦生产后劲,必须重视秸秆还田,以弥补有机肥的亏缺。对此,应该抓好秸秆还田操作技术,即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茎段长以3~5 cm为宜,撒开铺匀,均匀撒施尿素150 kg/hm2左右,以加速秸秆的腐解,伏秋深耕25~30 cm,打破犁底层,犁透压实,或旋耕2遍,灌足冬水造墒,等土壤完全封冻后进行镇压保墒,以培肥地力,确保土壤养分充足供应。

3.4 确定适宜的播期、播量、行距

提倡顶凌播种,可于3月中旬抢时播种,有利于根系发育,易于形成大穗。依据试验示范结果,采用2BJK-6型小麦宽幅机播种,较高肥力地块以行距24 cm、播量375 kg/hm2左右为宜,大粒型品种的排种孔排数调成6和7,小粒品种的排数调成5和6;中低肥力的以行距22 cm、播量420 kg/hm2为宜,大粒品种的排数调成6和7,小粒品种的排数调成6和6。

3.5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推广早浇浅灌头苗水技术。在小麦三至四叶期(4月20—25日)灌头苗水,灌溉量1 200 m3/hm2左右,随水撒施尿素112.5~150.0 kg/hm2,利于促幼苗早发,壮苗增蘖,抗倒增产。二是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即在抽穗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2次,以预防锈病、白粉病、蚜虫、干热风。三是推广机械化集,高茬收割、脱粒、机械化秸秆粉碎等技术于一体,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衔接配套。

4 参考文献

[1] 刘金权.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技术[J].河南农业,2011(15):44.

[2] 邵科岐,杨雪琴.宝鸡市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2(1):121-122.

[3] 刘树念.小麦宽幅精播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51.

[4] 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28):27.

[5] 姚勇.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2(11):23-24.

[6] 郭永芳.小麦宽幅超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4):50.

上一篇:日光温室早春礼品西瓜—越夏豇豆—越冬西芹高... 下一篇:汉阴县拐枣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