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城镇为民生

时间:2022-08-22 09:46:07

建好城镇为民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多伦县委、政府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城镇东扩、跨河发展”的思路和“旧城求古、新城求洋”的建筑风格,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档次和品味,全力打造“煤化产业样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居住理想区,和谐发展先导区”,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3亿元,初步形成9.7平方公里,三横十三纵两环的城市框架。城镇建设进入了新城区配套完善、旧城区改造提升的阶段,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小城镇管理先进县、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多伦诺尔镇还人选了2008年内蒙古十大魅力名镇、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定位高水准 规划求特色

按照“旧城求古、新城求洋”的思路,高起点定位城市建设,确定了新城区建设格调主要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旧城区则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正确处理保护历史名镇与建设现代城市、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努力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现代生态气息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使城镇规划建设立足于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突出碧水蓝天、生态休闲的优势,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品位,体现特色的城镇。先后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旧城区修建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完成了主要街道的街景建设规划和几个乡驻地的总体规划。

为了逐步恢复古城风貌,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独特魅力,将旧城区改造修建分为三大片区:一是展示清真文化的伊斯兰文化区;二是展示多伦民俗文化的寺庙文化区;三是体现多伦的晋商文化的会馆文化区。旧城区建设主要以突出特色价值,保护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挖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按照“统筹规划、区块改造、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旧城区修建改造,不断加大旧城区保护和建设力度,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古镇保护兼顾城市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展。2008年投资3100万元启动旧城区中心市场改造工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完成了恢复古城风貌的第一步。同时,吸引社会资金1.4亿元用于山西会馆周边改造,打造晋商文化片区,再现晋商文化风貌,改造工程将逐步建设山西会馆文化广场,修建两条晋商文化街区,恢复重建兴化学堂(古庙),修复清真西寺,形成山西会馆、兴化学堂、清真西寺为三角地带的文化片区、核心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片区,并进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规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晋商文化商贸步行街,新建兴化书院、晋商文化博物馆,修复清真西寺,铺设会馆广场,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以清代风格为主调,逐步恢复“漠南商埠”的古城历史风貌。投入1100万元,继续扩大山西会馆周边的拆迁改造工程。不断加大汇宗寺、山西会馆等11处历史文物古迹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增强城市的古韵风情。

回归山水园林 完善基础设施

为了突出城市的个性和风格,多伦县委、政府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统筹考虑生产力布局与城镇发展布局,坚持高起点规划定位,把工业催生、文化主导、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明确分区功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发展风格。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围绕穿城而过的河流建成湿地公园、水上公园、景观大桥、景观坝,满足了人们的亲水性,体现了城市“有水就有灵气”的特点。充分开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相继建成占地10万平方米的文化公园、40万平方米的龙泽湖公园和5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30万平方米的森林公园和沙地公园,形成了五大绿地系统,体现了城市“有绿就有神韵”的特色。

以五大绿地系统为中心,努力显山露水,让山延伸,把水引长,将城内两条主要河道改造成城市绿带和开发型的生态景观绿地,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风格特色日益显著。按照住宅和商用一体的风格要求,引资3.7亿元建成龙泽、宝泉、东方世纪城等10余处高标准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高标准居住小区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城市气息的发展格局。引资1亿多元建设了准五星级多伦大酒店和大型综合超市,有力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开发。注重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加强城镇供热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15%,硬化率达到95%,亮化率达到100%,铺设污水管网30公里,供热面积达到81.5万平方米。

坚持以改善居民健身娱乐为切入点,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建设了文化中心、体育馆、灯光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等文体设施。在新旧城区相继建成4个小型广场。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功能,2009年投资7300万元开工建设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3万立方米、生活垃圾90吨。大规模的建设投入,使全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形成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良好发展格局。

建设新园区 聚集人财物

多伦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把建设工业同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抓住“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做文章,使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相结合,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用产业集聚来带动人口集聚,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做大做强。按照工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化、基地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园区产业规划和建设,围绕水电路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5亿元,完成了“七通一平”工程,建成40.5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化化工园区,园区已被列入全区30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之一。园区分为东区、西区、南区三个版块。其中,东区正在建设的大唐煤化工一期工程总投资180亿元,年生产聚丙烯46万吨,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年工业产值60亿元;西区正在建设的4,3平方公里塑料孵化园区,已有10个聚丙烯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项目人驻;南区正在建设年产2万吨氢氟酸的氟化工项目。现已全面完成园区路网、电网、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亮化、绿化、美化等配套建设。目前园区已入驻20家企业,产值近190多亿元。众多企业的纷纷入驻,拉动了城镇化提速发展,城镇建设与项目建设的有效结合,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发展城镇经济、集聚城镇人口、扩张城镇规模的重要载体,城镇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关注民生 共享成果

如今,在多伦的大街小巷和文化公园,市民如织,人气鼎盛,幸福安康洋溢在人们的脸上。近年来,县委、政府年年为群众办实事,桩桩落地,一诺千金。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积极推进科

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共开办“两转双赢”实用技术培训班84期,累计培训3.1万人次。调整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600万元新建寄宿制小学和第四中学餐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资208万元建成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使职教中心进入全区100个示范学校行列。新建了3处乡镇文化站、7处“草原书屋”和15个村健身工程。建设了功能齐全的体育馆。进一步落实农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基本覆盖全县两乡两镇。兴建了兴化书院等一批文化设施,修复了兴隆寺、碧霞宫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迹景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中兽医》三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文艺作品、电视连续剧创作完成。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2009年政府公开承诺的民生“十件实事”已基本完成,共投入2500万元使近3万人受益。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7.3%、共6.7万人;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县医院综合楼批复立项,建设了大北沟镇中心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新修订了《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增加了报销病种,报销比例比上年提高了10%。新增了门诊医疗救助,在全县确定了17个定点医疗机构,方便群众就医。完成了城乡低保调标提补工作。全县城乡低保对象分别达到3149人和6388人,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和人均月补差水平大幅提高,全年共落实城乡低保资金1189万元,800户低保对象受益;对五保人员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年征集县内外就业岗位7610个,安置城镇各类失业人员17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设立了贫困大学生、高中生救助基金,筹集资金60万元,救助大学生266人,高中生100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进城农民自主创业,全年办理开行贷款5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参保人数达到5972人。在全盟范围内率先取消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报销比例提高5%,统筹基金报销封顶线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2,5万元,使8000人受益。实现了国营农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使1100多人受益。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农村参保人数2840人,享受养老金待遇400人。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222套。结合旧城改造,改造给水管网1217延长米。全县用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占到总支出的42%。

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1100工程”,评选出文明示范村8个,文明示范户200户。有2人分别荣获全盟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奖和爱岗敬业道德模范提名奖。多伦县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旗县城。多伦淖尔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淖尔镇富泉村被评为全区文明示范村。

一个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多伦正在迅速崛起!

上一篇:潮起北疆 第4期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