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民间融资加速金融风险上升

时间:2022-08-22 09:10:19

警惕民间融资加速金融风险上升

近几年来,随着央行加强对流动性的管理,民间借贷风起云涌,已经从过去的分散借贷迅速向民间融资演变,暴富神话和崩盘惨剧轮番上演,风险泡沫越吹越大并不断向金融系统蔓延,加速了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迅速上升。

一、民间融资“繁荣”下的陷阱

案例一:一个粉条作坊的融资神话。

林口县有一个村因盛产粉条而闻名,而张某更是因自家的粉条质量上乘闻名全县,尽管只是一个手工作坊,但还是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想把事业做大的愿望下,他开始借钱。因为他的信誉很好,到期还钱付利息,加之粉条销路畅通,很多人都愿意把钱借给他。但是,毕竟这个农民没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借来的钱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利润,反倒增加了利息负担。他陷入了借钱还钱,再借钱再还钱的恶性循环之中。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也不知道他负债的规模,还是源源不断地把钱送到他的手上。最后,一个小手工作坊竟然制造了融资近千万元的“神话”。当他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竟然选择了自杀。在众多的债权人中,有6户农民,他们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总额30万元。

案例二:一个村委会主任意外死亡后的债务。

从前几年开始,穆棱市一个村的许多村民就将从涉农金融机构借到的贷款交给该村的村委会主任使用,以获得该主任许诺的高额利息。这样的“合作”一直很顺利,村民到期得到了相应的利息,银行的贷款也能按时归还。该村主任把这些钱一部分用于自己与别人合伙的企业,另一部分则用来放“高利贷”。直到有一天,该村委会主任在一起刑事案件中意外身亡,这场资金游戏戛然而至。在该村主任名下的贷款虽然只有50万元,但是通过村民融到的资金却高达近千万元,涉及到农户贷款70余户560多万元,这560多万元就成了银行的坏账。

实际上,这样的民间融资非常普遍,在房地产业更是严重,“路跑”、自杀的屡见不鲜,最后,债务大多都变成了银行的坏账。

二、银行资产不良率加速攀升

由于民间融资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贷款违约率也随之相应上升。以牡丹江的某县为例,2012年年末报表体现的不良贷款总额为19471万元,不良率为8.5%;到了2013年5月末,报表体现的不良贷款总额为22200万元,增加了2729万元,不良率为8.9%,比年初增加了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增加非常明显,而且还有快速上升的趋势,到年末不良率很有可能达到两位数。

三、银行信贷资金因民间融资链条断裂面临损失

银行不良率的上升与民间融资关系密切,这主要与民间融资资金来源有关。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除了居民个人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外,大部分还是来源于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有三:

来源一:企业贷款。

许多企业利用自身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和信用记录获取银行贷款,然后再投向股市和房地产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把资金转移到民间融资领域也不是什么秘密。某企业在某开发区经营几年了,尽管资产有一定规模,效益也不错,但是因为企业自身注册问题始终没得到银行的贷款,生产无法满负荷,更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后经多方协调,该企业很快获得了270万元的贷款。但出乎意料的是,该企业仍然没有满负荷运营,而是把到手的贷款全部转移到小额贷款公司去了。原来,该企业本身就是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

来源二:商户贷款。

近几年来,商户贷款业务迅速上升,成为多种融资渠道中手续最简便最易获得的信贷业务之一。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新成立的银行,他们出于迅速扩张和抢占市场份额的需要,推出了许多诸如商户贷款的新产品,这些贷款中的部分资金往往被用于民间融资。

来源三:个人贷款。

个人贷款,主要有三种:一是二手房贷款,二是消费贷款,三是农户贷款。

融资方式:

一是直接融资,供需双方直接交易。资金需求方直接在社会上半公开筹集资金,供需双方只需确定利率和期限即完成交易。

二是间接融资,需求方通过个人中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获得资金。这种方式的风险比直接融资的风险还要大。一则是中介人所凭借的只是他在业内的名头,本身并没有偿债能力;二则许多小额贷款公司没有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注册资金有限,主要依靠在社会高息吸收存款;三则担保公司违规直接放款,资金来源同样是公众存款。

另外就是银行的管理人员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贷款,进入民间融资“黑市”获取暴利。

从中我们看出,民间融资的资金有相当一大部分来自银行,一旦资金链断裂,银行将承担巨大风险,面临巨大损失。

四、当务之急是抑制投资冲动和过度开发

探究民间融资泛滥的原因,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过度开发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根源之一。开始的时候通过土地出让和开发,确实使许多地方获得了大量资金,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民间资金的涌入似乎永远也不会枯竭。突然之间,噩梦不期而至,资金链就像流进沙漠里的河流,消失了。损失的不仅仅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商户,还有银行,最终遭到破坏的还是地方经济。所以,为了健康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就必须抑制投资冲动,适度开发,合理开发,不要吹起泡沫。泡沫里的彩虹看上去美丽,但是再一吹就会破灭。当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冲动又逐浪般高涨,债务违约风险快速积累,如果不及时加以有效控制,恐将引发严重后果。

上一篇: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采购投标决策与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