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地区枣实蝇风险评估分析

时间:2022-08-22 09:09:59

豫西南地区枣实蝇风险评估分析

【摘 要】经过对陕西、新疆发生区,枣实蝇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和豫西南地区相关气候植被条件进行分析,确认枣实蝇传入本区域发生危害的风险性巨大,应当加强苗木和果品的调运检疫,定期开展普查,杜绝枣实蝇传入。

【关键词】豫西南;枣实蝇;风险;分析

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双翅目实蝇科,主要蛀食枣属植物果实,全国检疫性害虫。本区域现在没有发现枣食蝇,为有效地开展检疫、杜绝传入本区域,保护林业生产,2010年开始对枣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豫西南区域相关气候植被条件进行分析,实施风险性评估研究。

1.枣实蝇生物学特性

1.1枣实蝇形态特征

枣实蝇成虫体黄色;触角第一鞭小节短于脸区,背端部尖;胸部裂合线具4条白色或黄色斑纹;幼虫体7-9mm,白色或黄色,长圆筒形,体壁柔软,尾脊缺失;头裂片发达,骨化的气门盖存在,基都有20-23个气门孔;蛹体节11节,初蛹黄白色,后变黄褐色。

1.2枣实蝇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该虫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1年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会出现差异,6-10代不等。成虫多在9-14时羽化,白天产卵,晚间在树上歇息,成虫穿透果皮将卵产于表皮下,卵为单粒,平均每雌可产19-22卵,每果产卵1-4粒,最多8粒;幼虫孵化后蛀食果肉并向中间蛀食。1-2龄幼虫是危害枣果的主要龄期,果肉比例、可溶性固体物质和总糖含量高且酸度、维生素C和苯酚含量低的品种,易遭受枣实蝇的危害; 蛹一般于土体下3-6cm的位置越冬,最宜温度为17-25 ℃,最宜湿度为62.0-85.5%。在果园中,枣实蝇对处于不同地理方向上枣的为害程度不同,其蛀果率差异明显,枣果受害最严重的是东边,位于东、南、北、西4个方向的枣果受害率分别占23%,17%,15%和15%。幼虫老熟后,脱离枣果落地在6-15cm深的土壤中化蛹,尔后成虫羽化出土。

在印度北部,卵期1-4天,幼虫期7-24天,蛹期5-122天不等,成虫寿命2-55天,1年6-9代,世代重叠,最短的1代23-95天,卵产于9月份。越冬4-8月。

2.风险分析

2.1传播的可能性

枣实蝇主要以卵及幼虫随寄主果实,蛹随苗木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有很强的传播能力。豫西南区不仅自然条件适宜,枣树种植面积大,而且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人类活动频繁,加之地区间苗木调运频繁,检疫力量相对不足,检疫手段落后,这些都为枣实蝇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条件。

2.2 暴发成灾的可能性

枣树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北至锦西、哈密,西至和田、喀什,南至广东、海南,东至沿海各省。豫西南区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四季明显,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平均气温14.4-15.7℃,最热月平均气温26.9-28.0℃,最冷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综上所述,豫西南区域环境条件适宜,寄主树种面积大,生产历史悠久,便利于枣实蝇的暴发成灾。

2.3 对区域森林资源的潜在威胁性

枣实蝇是一种为害很强的经济林蛀果害虫,严重威胁着豫西南区域枣果品的生产安全和林农经济增收,一旦发生,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损失。

2.4 除治的困难性

枣实蝇为蛀果性害虫,危害初期外表较难发现,隐蔽性强,极大地增加了监测识别和防控的难度。

2.5风险评估结论

通过对枣实蝇发生、危害因素和自然植被等条件的分析,认为枣实蝇存在传入豫西南区域并造成重大经济危害的风险性巨大。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林业、森检部门要加强苗木和果品的生产调运检疫,定期开展资源普查,坚决杜绝枣实蝇传入,保护豫西南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安全。

3.防治措施

3.1加强检疫

要加强对进入本区域苗木和果品的调运检疫,发现带疫的果品、繁殖材料、包装物、运载工具等可采用溴甲烷熏蒸,用药量为40g/m3,熏蒸时间2h。对进行熏蒸处理有困难的带疫材料和物品要全面就地销毁。

3.2开展普查

每年在全区定期对枣树生产和果品销售区域资源开展全面的检疫普查,发现带疫情枣树、枣果,彻底清理,就地销毁。

【参考文献】

[1]赵良平等.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 下一篇:对起重机械设备维修计划设计与实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