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郎与“台湾歌曲”

时间:2022-08-22 08:56:35

张清郎与“台湾歌曲”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清郎教授于2011年3月8日去世,一周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他余音缭绕的“台湾歌曲”,却历历在目、回响耳际。

张先生是一位男中低音歌唱家,与我专业同行。厦门、台湾一水之隔,相识本该容易,然而,我与张先生认识,却有些偶然。一位在厦门投资的台湾朋友王志强先生与我很熟,正好认识张老,每次他从台湾回来,都会给我带上一些张清郎相关的台湾音乐文化活动资料,从这些专辑及书籍资料里,我渐渐地熟知了这位“台湾歌曲”的引领者。

张清郎1939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1952年上完竹师附小、1955年新竹省商业学校毕业、1958年在新竹师范毕业,1965年以声乐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并留校任教。随后,他获得政府奖学金,赴奥地利国立维也纳表演艺术大学留学,专修德国艺术歌曲。先生曾在《托斯卡》、《魔笛》、《蝴蝶夫人》、《弄臣》等西洋歌剧以及《牛郎织女》、《热碧亚》、《白蛇传》、《天山云雀》等中国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90年8月,他率领台湾音乐家访问团赴大陆作音乐寻根访问与交流活动,其间赴中央音乐学院、福州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地进行访问,并与大陆音乐家于润洋、黎信昌、杨鸿年、严良垄、王志信等相互交流,结下友谊。

2004年,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暨台湾音乐家访问团一行15人,在张先生带领下于5月27日抵达厦门,28日至6月2日进行了厦门、漳州和泉州的“台湾歌曲”巡回演出及学术交流活动。

在这次交流中,我与张先生亲密接触,建立起师长与朋友般深厚情谊。5月30日,由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场“两岸台湾歌曲”演唱会上我们同台演出,张清郎既是主持人又是歌唱家,他演唱了《牛梨仔歌》、《牵阮的手》和《杯底不要饲金鱼》,首首皆是撼动人心的经典曲目。他以轻松的演唱带动了现场气氛,让观众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欣赏了美妙的“台湾歌曲”,领略了他那精湛的演唱功力。其中《杯底不要饲金鱼》是他最爱的一首台湾歌曲,也是他的保留曲目。我在音乐会中演唱了一首《烧肉粽》,庄德昆演唱的是闽南语歌曲《杂菜汤》和创作歌曲《故乡鼓浪屿》,另外还有台湾歌唱家吕珂独演唱了《望春风》,郑仁荣演唱了《六月茉莉》等。音乐会在厦、漳、泉三地都取得了轰动性成功。

张清郎对故乡及本地文化一往情深,毕生致力于“台湾歌曲”的演唱与研究,把茶肆酒楼、歌厅舞厅与田野民间的俚曲小调、山歌乡谣提高到艺术歌曲的层面上来。他在提升“台湾歌曲”的艺术性与扩展“台湾歌曲”的普及性,以及在“台湾歌曲”的创作、演唱、教学上都做出了最卓著的贡献,可以说是“台湾歌曲”普及、提高的奠基人。在现当代台湾音乐声乐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坚实足迹。下面,从几个方面可找到印证。

一、在创作上的贡献

台湾歌曲在过去,常被误认为“台湾歌谣”。而“歌谣”之“谣”指通俗的、民间的,具有时间性和普遍性的本地歌曲。台湾歌谣和台湾流行歌曲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仅限于流行歌星的商业表演,或人们在酒兴之余的娱乐点缀品,是通俗性的、娱乐性的更是商业性的地方歌曲。而今天,我们提及的“台湾歌曲”,是将曲调加上钢琴或管弦乐的伴奏,以丰富的音乐织体与歌词融汇为一,呈现出一种艺术歌曲的品貌。音乐、文学浑然一体,化俗为雅,成为当今台湾艺术歌曲。在此,张先生功高少有人能过之。

张清郎曾回忆道,年轻时,他在演唱舒伯特的德国艺术歌曲《菩提树》时恍然大悟:台湾也有菩提树,长得却和德国的不一样,台湾怎么就那么少或没有艺术歌曲呢?不同的母语及文化背景也应该有不同的艺术歌曲,这正是他领悟台湾本地歌曲可化为艺术歌曲的的转折之处。

从那时起,张清郎提出了一个“通俗歌曲艺术化”的目标,开始“炼俗为雅”的工作。他分别从作词、作曲、编曲三个部分进入创作,以提升原生态“台湾歌曲”文学价值、音乐价值与歌唱技巧。张清郎先生是歌唱家,在作词、作曲、编曲方面并非专长。然而,他凭借着个人对于台湾本土歌曲的执著和喜爱,以及他几十年来从事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经验,开始对台湾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进行潜心系统的研究。虽然他专攻声乐,作曲理论与技巧并不娴熟,但在质量第一、效果第一的从严要求下,他由内往外做,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逐渐扩大范围,坚持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一个字、一个音地慢慢揣摸每一首歌曲,孜孜以求艺术化歌曲处理的每一个细节。终于创作出一批形神兼备、艺术价值很高的台湾艺术歌曲。

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他作曲的有:《台湾人》、《澎湖颂》、《月下独酌》等;由他作词的有:《樱红》、《淡水渡口》、《咱的乡,咱的情》等作品;由他编曲的有:《望春风》、《牛犁歌》、《日头落山一片黄》等一大批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为台湾音乐创作注入一股清流,同时,他对于台湾歌曲表演研究精深,独特见解(见后),赋予了台湾本地歌曲更多的音乐性、文学性与艺术价值。

二、在演唱与研究的贡献

张清郎演唱作品曲目非常广泛,舞台表演常有的是歌剧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声乐套曲《冬之旅》、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桑塔·露琪亚》、法国的艺术歌曲《悲歌》等。但他最爱演唱的作品却是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和“台湾歌曲”《杯底不要饲金鱼》。为了更好地应用台湾语言演唱“台湾歌曲”,张清郎先生创造了“台湾歌曲演唱法”:1.台语“声调”演唱法;2.台语“元音”演唱法;3.台湾“子音”演唱法;4.台语“复合字音”演唱法;5.台语“变调”演唱法;6.台语“音变”演唱法;7.台语文言音、“口语音”、“训读”演唱法;8.台语“漳州腔”、“泉州腔”演唱法等等。这些别出心裁的“演唱法”为台湾语言谱写的歌曲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

“台湾歌曲”演唱法乃是学习台语歌曲之基础,为了在“台湾歌曲”的语言上更加精准的咬字吐词,张清郎专门绘制了“台语声调表”(图1)。

在以上声调表的基础上,张清郎创作了《台语声调歌》(图2)

这些图表与歌曲给台语(闽南语)演唱者带来很多益处。本来,台语丰富的声调使学习者望而生畏,而正是如此丰富的声调,使台语成为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之一,它自身多变的语调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歌曲。张先生一首歌曲、一张图表解决了台语8个声调的学习。而他的“台湾歌曲演唱法”研究,更是将语音与旋律紧密结合,分门别类解决问题,把闽南语融入歌唱艺术当中。

上一篇:LV来华掀起打假热浪 下一篇:燃烧吧,热气球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