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山区茶园茶尺蠖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2-08-22 08:54:36

宁国山区茶园茶尺蠖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摘要 介绍宁国山区茶园茶尺蠖害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为当地茶尺蠖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尺蠖;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53-02

宁国山区有茶园逾3 733.33 hm2,普遍分布在海拔300~500 m的高山上,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初种植,品种多为当地群体有性品种。由于茶园分布在山上,生产条件较差,运输极为困难,造成茶农重采摘轻管理,因此,宁国山区茶园普遍树势较弱,茶树病虫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了茶园产量和茶叶品质。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茶尺蠖害虫为宁国山区茶园危害最为严重的茶树害虫之一。现就宁国山区茶园茶尺蠖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 宁国山区茶尺蠖害虫发生规律

1.1 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茶尺蠖害虫在宁国山区茶园一般年发生5~6代,个别年份发生7代,以老熟的幼虫在树冠下化蛹越冬,翌年3月中旬羽化出土,后产卵,4月上旬孵化成第1代幼虫,为害春茶。根据茶尺蠖害虫生长发育规律,大致在5月中旬茶尺蠖第2代害虫发生,6月底至7月初茶尺蠖第3代害虫发生,为害夏茶。以后大体上为每月发生1代,直至最后一代茶尺蠖害虫已老熟幼虫化蛹越冬。因受到当季气温、湿度的影响,每生间隔期长短不一,大体上为45 d左右。茶尺蠖害虫在第3代开始就有“世代重叠”现象。

茶尺蠖成虫灰白色,后翅比前翅稍短小,翅上披有褐色鳞片,翅的外缘有5~7个小黑点。白天四翅平展静息于茶树中,有一定的趋光性;蛹羽化成蛾后,雌蛾1~2 d内完成后,于黄昏时在茶树节间、基部或枯枝叶中产卵。卵为椭圆形,刚产下为鲜绿色,到孵化时逐渐转变为黑色,卵上覆盖有白色絮状物,每只雌蛾产卵300粒左右。幼虫4~5龄,1龄幼虫长1.5 mm左右,黑色;2龄幼虫脱皮后体长4~6 mm,黑褐色,3龄幼虫脱皮后体长7~9 mm,茶褐色;4龄脱皮后体长13~16 mm,灰褐色,5龄脱皮后体长18~22 mm,灰褐色。初孵幼虫爬行迅速,不畏阳光,2龄后怕阳光,晴天白天常躲在叶背或树丛间,受惊动后立即吐丝吊垂;清晨和黄昏后取食最厉害。茶尺蠖害虫在4龄后有保护色和拟态现象。

1.2 发生规律

据多年观察,宁国山区茶尺蠖害虫每代历期为30~45 d。1~3代历期相对长些(45 d左右),后随着气温上升,完成一代只需30~38 d。每育史为卵历期10 d左右,幼虫期约为16 d,蛹期为13 d左右,产卵前期2~3 d。各代的历期和温度关系密切,温度高历期就短。因茶尺蠖害虫3龄后食量激增,危害程度最重。茶尺蠖猖獗发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大,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于卵的孵化,一般阴雨连绵的气候有利于该虫发生。宁国山区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进入梅雨季节,7月中旬出梅,历时25 d;这一季节温湿度非常有利于第3代茶尺蠖害虫的发展;7月底至8月上旬,雨日数甚至可达8~10 d,这样的高温高湿天气为4代茶尺蠖害虫猖獗发生提供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据观察测报统计。一般年份的8月上、中旬主害代茶尺蠖多为1~3龄幼虫,茶尺蠖发生地块率40.1%,低龄幼虫量7~15头/m2,已达到和超过防治指标。茶尺蠖害虫以后月份多为每月末发生一代。

2 茶尺蠖害虫危害症状

茶尺蠖幼虫在茶园中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型,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分布有随机性,因此多数茶园茶尺蠖成条块状或团状发生。表现症状为1龄幼虫吃食叶肉残留表皮,被害叶片呈褐色点状凹斑,2龄幼虫吃食能力强,被害叶片会形成穿孔或自边缘咬食嫩叶形成缺刻;3龄后害虫食量激增,严重时能吃光茶树上全部老嫩叶,造成秃枝。宁国山区茶园,因生产管理水平不一,一般3~5代为主要危害代。

3 宁国山区茶尺蠖害虫防控措施

随着宁国市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山区生产条件较差,茶农轻视管理,再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茶尺蠖已成为宁国山区茶园的主要害虫。低龄幼虫将茶蓬顶部嫩芽、嫩叶咬食成缺刻,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4~5龄幼虫将茶树新梢吃光后继续啃吃老叶,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煤烟病大发生,严重影响茶叶生产。

3.1 防控原则

一是综合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重于治,优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二是化学防控原则:化学防治应遵循经济学原则,即当病虫发生数量超过防治阈值,并将要造成经济损失时进行防治,低于防治阈值不予防治,保留少数病虫,提供天敌食料又有利于生态平衡。三是强调生态学原则:不求“消灭”害虫,维持茶园生态多样性,在用药物防治时,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禁止使用的农药。

3.2 防治指标、适期

宁国山区茶园主要防控茶尺蠖害虫的3~5代,要加强对3~5代的观测预报。成龄投产茶园每1 m茶行有虫10头或虫量达6.75万头/hm2,幼龄茶园每1 m茶行有虫7头为防控指标。防控适期为田间虫龄大都在2、3龄时。

3.3 具体防控措施

3.3.1 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然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3.3.2 消除蛹、卵块。平时管理期间,及时刮除枝桠间或附近树林内的卵块。“秋挖”时,在茶树基部培土8~10 cm;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等措施减少来年越冬蛹羽化、卵孵化。

3.3.3 放鸡除虫。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在茶园内放养家禽,利用鸡吃蛹、吃幼虫除害。在幼虫期,振动茶丛,使幼虫吐丝下垂,引鸡啄食。

3.3.4 灯光、性诱剂诱杀。茶尺蠖成虫具有趋光性,在发蛾期间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减少产卵量。另外,在发蛾期还可利用性诱剂诱杀雌性成虫。

3.3.5 药剂防治。用农药防治应严格按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选择:有机茶园或绿色食品AA级茶园可用2.5%鱼藤酮2 250~3 000 mL/hm2,或0.36%苦参碱750~1 125 mL/hm2,对水喷雾防治[1-2];也可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该药剂对茶尺蠖幼虫有很强的感病率,应在1、2龄幼虫期喷施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用量为150亿~750亿个多角体/hm2。绿色食品A级和无公害茶园可用35%赛丹1 200~1 500 mL/hm2,或1%阿维菌素300~375 mL/hm2(宜在阴天或晴天傍晚使用)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3-4]。对于虫害程度较轻且集中在茶园局部危害时,宜采取“挑治”方法防治,降低用药量和生产成本。

3.4 注意事项

一是适期防治:要掌握园间虫口数指标和害虫龄数指标,实施喷治,因此要多观测,切不可凭经验防治或者见虫就打。二是喷药质量:防止漏喷或喷药不均匀,喷雾机提倡单向重复飘移喷洒,叶面叶背喷透。三是轮换用药,减少喷药次数:尽可能减少同一农药与同一害虫的接触频次,在可喷可不喷的情况下,做到一定不喷药。四是注意安全间隔期后采茶:针对出现抗药性的茶园,若加大用药量,安全间隔期应适当延长。

4 参考文献

[1] 刘国华,阚小妹.0.38%苦参碱乳油防治茶尺蠖、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J].植物保护,2001(5):41-42.

[2] 熊兴平.茶尺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茶叶,2003(3):15-17.

[3] 林少和.茶尺蠖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福建农业科技,2003(1):32-33.

[4] 郭金,朱运华.0.5%阿维菌素乳油防治茶尺蠖药效试验[J].蚕桑茶叶通讯,2000(2):26-27.

上一篇:菜椒病虫害综合防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下一篇:兴安县甜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