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犯罪案件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2 08:26:02

银行卡犯罪案件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

摘要:由于银行卡市场不规范、制度缺陷、管理滞后等因素制约,银行卡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本文对当前国内银行卡犯罪案件类型、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银行卡银行卡犯罪案件风险防范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行卡犯罪;对策

随着科技进步,银行卡业务我国迅速得以推广。到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卡存量约23亿张。银行卡的推广在提高银行支付结算效率、减轻现金流通压力的同时,为老百姓居家理财提供了便捷服务。但由于我国银行卡业务起步晚、发展快,加上市场不规范、制度缺陷、内部管理滞后以及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制约,银行卡犯罪案件数量逐年攀升,据统计,2009年全国共立案银行卡犯罪立案件10762起,同比增长88.2%,涉案金额5亿元,同比增长117.4%。银行卡犯罪案件频发态势对社会支付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在推广银行卡业务的同时,应关注银行卡犯罪案件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一、银行卡犯罪案件风险主要成因

1 银行管理漏洞是导致银行卡风险案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银行卡风险案件的作案手段看,银行的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为犯罪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是银行发卡审核管理不规范。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各银行都制定了信用卡发卡量指标,向员工摊派发卡任务。银行员工为了完成发卡任务,向公职人员推销银行卡。“一人多卡”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造成大量信用卡长期处于“休眠”。相当一部分信用卡申领后就一直未激活,也未作密码维护,保留着简单的初始密码,为银行卡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另外,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银行往往忽略对客户真实身份核查,部分信用卡难以保证申领人当面核签,犯罪份子较容易利用虚假证件和资料假冒他人申领信用卡。二是银行的自助银行和ATM机设备一般都安装有电子监控录象设备,但日常监控管理不严格,对老化或已损坏的监控设备的检查、更新、维护不及时,对ATM机安全巡检频度不够,加上保安人员夜间巡逻松懈,监控人员无法保证对ATM机实行“7×24”小时值守监控,对特殊时段的客户异常行为不能够及时察觉,导致银行卡犯罪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三是境外银行卡信息保密管理存在漏洞,银行卡信息泄露的源头无法根除,犯罪份子可通过网络交易或其他非法渠道获取境外银行卡信息,进行银行卡犯罪。四是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在办理银行卡业务过程中,银行往往只注重宣传银行卡产品功能和服务,而忽略了基本的安全用卡知识和必要的风险提示,相当一部分持卡人缺乏安全用卡常识。

2 银行卡运营商管理不严格是催生银行卡风险案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各类银行卡风险案件中POS机端、读卡器、磁卡等器具是犯罪份子常用的作案工具。但由于银行卡运营商对POS机具申领把关不严,对异常交易监测不及时,加上目前国家对读卡器、磁卡等产品的监管存在漏洞,设备生产商、销售商缺乏严格的资质准入监管,造成市场泛滥,犯罪份子容易从商场和网店购买到必要的作案工具。

3 受理银行卡商户职责履行不到位是产生银行卡风险案件隐患的间接因素。

根据现行银行卡管理规定,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时,受理商户应当遵守其与发卡银行间的协议,履行审核义务,审慎审查用卡人的签名,以保障信用卡安全使用。但事实上,目前银行业务拓展阶段,银行和授权清算网络运营商对受理银行卡特约商户的控制措施不到位,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标准不完善,对商户资信审核不严,日常风险管理跟不上,大多数商户在刷卡结算时,通常不会认真识别、核对客户身份和签名,从而间接地为犯罪份子盗刷他人银行卡提供了“绿色通道”。

4 银行卡宣传不到位,持卡人安全用卡常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是导致普通银行卡风险案件发生的直接因素。

虽然近几年,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各银行经常性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活动,但从客观上讲,由于受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语言、信息交流等条件限制,银行卡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当一部分持卡人对个人银行卡信息、密码保护等基本的安全用卡常识不了解,不掌握,加上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银行卡管理使用过程中容易上当受骗,成为银行卡诈骗案件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对策建议

1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及时、有效排除银行卡风险案件隐患。各银行要在加快推广银联标准IC卡,提高银行卡安全性能的同时,加强银行卡风险案件防控。进一步规范银行发卡市场,充分利用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认真核对申请人身份,严格实行信用卡当面核签制度。加强银行卡硬件设施安全维护和管理,切实加大对银行自助设备的日常安全巡查力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维修处理。保证ATM机24小时监控制度,随时关注ATM机运行动态,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排查风险案件隐患,使犯罪分子无机可趁。进一步优化银行卡服务,在发卡、交易等过程中要加强对持卡人的风险提示。认真开展对特约商户的风险监控工作,每天对POS清算批量手工倒账中商户可疑交易进行调查核实。对疑似非法套现提供便利的可疑商户采取跟踪管理措施,发现可疑线索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排除风险案件隐患。加强银行内部职业培训教育,强化内部员工职业操守和风险防范意识。

2 加快银行卡立法,健全和完善银行卡法律法规,打造良好的银行卡运行和管理的外部环境。尽快出台《银行卡业务管理条例》,提高银行卡业务主要管理规范的效力层次和权威性,明确银行卡监管主体和职责,明确发卡机构、持卡人、银联、商户、中间机构等各方的权、责界定,完善银行卡犯罪的法律规范,合理地协调各类银行卡风险案件纠纷,有效打击银行卡犯罪。

3 建立和完善银行卡风险案件防控联动机制。在现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整治办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由人民银行、银监局、银联公司、公安等部门、金融机构参与银行卡风险联合管理协调机制、预警机制和风险案件防控联动机制,制定相关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完善相应协调合作、信息共享、督查督办等工作制度,通过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或新闻通气会等方式,充分交流银行卡风险案件信息,协调处理银行卡风险防控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形成共同防范银行卡风险的合力,有力打击银行卡犯罪行为。

4 加强对受理银行卡特约商户的管理。严格实行特约商户实名制,对受理银行卡特约商户准入进行严格审批,同时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特约商户信息数据库,不定期对商户征信和POS机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对不符合要求的商户及时收回POS终端。另外,要加强对特约商户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特约商户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5 进一步强化银行卡监管职能。在现行的银行卡监管体制下,基层人民银行应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通过优化支付结算管理岗位人员配置,提高业务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创新和改进监督检查手段,加强业务风险分析和评估,逐步加大对银行卡业务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对银行卡、It务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惩戒,维护良好、公平的银行卡市场。

6 完善银行卡纠纷投诉机制。建立银行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和重大风险案件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严格按照流程规定限时处理客户投诉及风险突发事件,在及时发现和排除银行卡风险案件隐患的同时妥善解决客户需求。人民银行、银监局和公安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银行卡投诉、纠纷的协调机制,对于公众反映的银行卡投诉、纠纷问题应通过严格的工作机制督促相关责任部门落实解决。

7 加强银行卡安全知识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网点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银行卡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银行犯罪及防控措施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向持卡人进行安全用卡常识教育及宣传,提高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营造良好用卡环境,推动银行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篇:施工企业如何防范合同风险 下一篇:国际商业贷款合同中的消极担保条款浅析